第604章 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极?

    哪怕最终想不通,想不出个所以然,依旧不认可这个罪大恶极的败类依旧好好活着,大家也不会指责这个幸运的败类。

    而是会愤愤不平的骂两句贼老天、苍天无眼之类。

    明白了这些,也就不难发现:在这个时代,大赦天下的权威性,和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一切普世价值等同,均能得到天下人的广泛认可。

    而天下人之所以认同‘大赦天下’这种不讲道理、不讲原则的无条件无差别赦免,最重要的一项前提,便是大赦天下,是无条件、无差别的。

    简而言之,是公平的。

    不论罪行大小——小偷小摸的能赦免,罪大恶极的能赦免,甚至举兵谋反、谋朝篡位的,也照样能赦免。

    不论身份尊卑——王公贵族能赦免,达官显贵能赦免,地方豪强、地主老财能赦免,贫民黔首也照样能赦免。

    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被大赦,大家没意见,因为换做自己是这个罪大恶极的人,碰上大赦也同样能被赦免。

    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大赦天下这个东西,看似是完全看皇帝老子的心情——想大赦就大赦,想不大赦就不大赦,想赦谁就赦谁,想不赦谁就不赦谁;

    但事实上,在大赦天下这四个字上,封建帝王的自主权、自由度,还真没表面看上去那么大。

    当国家蒙难,遭受自然灾害、星象异常时,天子再怎么不乐意,也得采纳臣下的建议,沐浴斋戒,并大赦天下。

    但凡不乐意,那就是置天下苍生于不顾、置宗庙社稷于不顾的昏君,乃至暴君。

    同理,当国家无事,根本没有像样点的由头时,天子再怎么想要大赦天下,也都无法得到朝堂的普遍认同。

    ——再怎么着,你也得找个理由吧?

    比如儿子出生,朕很高兴,女儿降世,朕很开心;

    亦或者,太后大寿,皇后生辰之类,总得有个像样点的由头。

    而在确定大赦之后,赦谁、不赦谁,更是绝非天子所能控制的,也绝非可以商量、商榷的。

    ——要赦就都赦!

    不赦拉倒!

    搞什么区别对待?

    这不纯纯破坏大赦的公平性、正义性,乃至合法性、神圣性吗?

    都是富拥天下的帝王了,居然还盯着某个人的生死,还讲不讲胸怀了?

    一个人都容不下,如何容得下天下苍生,如何肩负的起这天下万千黎庶,以及宗庙、社稷?

    问题的难点,也就在于此了。

    ——自刘荣即位至今,已经是第六个年头。

    除了刘荣元年,因先孝景皇帝驾崩,举国丧而大赦天下,汉家已经有五年不曾大赦。

    放在其他寻常年景,若无天子晏驾、太后驾崩之类的大事,那十年八年不大赦也正常。

    但刘荣即位以来得这五年,汉家可从不曾风平浪静。

    朝那之战、河套-马邑战役以及高阙之战——前后三场对外战争的连续胜利就不说了;

    无论是出于感谢上苍保佑、祖宗庇佑的角度,还是感谢天下人支持国家的层面,都早就该给天下人放福利,以普天同庆了。

    更何况过去这几年,除了这三场战争的胜利,也另外还有许多值得庆祝、纪念的事。

    ——别忘了,当今天子刘荣,是先即位,而后加冠、大婚。

    天子未冠而立,先做天子后成人,难道不该大赦?

    天子大婚,椒房有主,天下人有了母仪天下的皇后,难道不该大赦?

    还有皇长子降世,以及窦老太后的大寿、栗太后的诞辰……

    掰着指头算下来,过去五年的时间里,除去先孝景皇帝驾崩的国丧大赦,至少还有五到七次可大赦、可不大赦的时机。

    但最终,刘荣出于‘不要复现先孝景皇帝前三年,短时间内连续数次大赦的场景’的考虑,硬咬着牙,无一例外的将每一次时机都尽数否决。

    就这么一直摇头,一直否决;

    到了今天,时间已经来到天子荣新元五年末。

    新年在即,大计在即,大朝仪在即;

    再不借此由头大赦天下,那还真未必就不会有朝臣,在大朝仪上喷刘荣‘残忍暴虐’了。

    事实上,封建帝王大赦天下,之所以会被当做是仁慈、宽容的象征,也是因为人口问题。

    ——封建时代,人口出生率高,但人口死亡率同样不低。

    婴幼儿存活率——尤其是成人率,能有三成算正常,有四成算很好,若能有一半,那都算是祥瑞了!

    华夏王朝甚至还好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婴幼儿成人率更是低的令人发指。

    草原上普遍公认:每五个婴儿出生,往往只有其中一人能活到十岁。

    至于活到十岁之后,还能活多久——能活到二十、二十五,还是活到三十多岁的老年‘寿终正寝’,那就没人能说的准了。

    便说如今的匈奴军臣单于——从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即位至今,这都做了十五年的单于了,孩子生了至少几十个,儿子就有二三十。

    但至今都还活着的,却只有年幼体弱的左贤王于单。

    别无选择之下,军臣甚至都不敢坚持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是不得不把眼中钉、肉中刺:右贤王伊稚斜,当做于单无法顺利成年的备选方案。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确实不出军臣所料。

    ——在军臣单于亡故后,正处于壮年的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率军攻破左贤王于单的卫队,迫使于单降服汉室。

    结果去了汉地后,于单仅仅只活了几个月,便在气候温暖、物资充足的长安一命呜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帝王间歇性大赦天下,本质上,其实是在最大限度保留人口基数,以及牢笼里。

    ——能因罪下狱的,固然不能算作是绝对的好人,但在封建时代有力气、有心思犯罪的,那必定是一个优秀的壮劳力。

    杀了,就是纯亏。

    而赦免——无论是能让囚犯改邪归正也好,亦或因再度犯罪,而被官府白嫖劳动力也罢,总归是更赚一些。

    呃……

    怎么说来着;

    剥削剩余价值?

    咳,咳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