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朕呐,又要搞事情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居高临下的站在长阶上端,缓缓朝下方拾级而下;

    看着御阶下方,应考士子各怀心绪——大部分人心有余悸,小部分人微微皱眉的反应,刘荣心中也算是大概有了数。

    在诏书宣读完毕,得知刘荣打算光明正大的,打压那些主动退考的考生后,绝大多数人脸上,都是一副‘还好我没这么干’的庆幸;

    这些人,基本都被刘荣打上了一个‘平庸之才’的标签。

    这些人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利益没有受损。

    准确的说,是差点就受损了,却因为自己的正确抉择,而侥幸没有受损。

    至于那极小部分——总数不超过三十个人,此刻则无不是微皱着眉,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就好似是在想:这么做,会不会有些不妥?

    要不要做这个出头鸟,劝陛下三思?

    这些人,便大概是刘荣想要通过科举,为汉室选拔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了。

    ——思维模式。

    对于官僚,尤其是年轻官员而言,这是个非常重要,且极难培养的东西。

    当某一突发事件发生时,官员的第一反应,往往能最大程度体现出这个官员的成色。

    好比某年秋天,某地粮价鼎沸;

    若是此刻,那些个一脸心有余悸,甚至有些幸灾乐祸的考生,在彼时发生粮价波动的地方为官。

    他们的第一反应大概率是:怎么办?

    会不会被问责?

    会不会保不住乌纱帽?

    啊呀,我怎么这么倒霉,被分配到这么个鬼地方……

    这样的思维认知下,接下来的一系列抽象操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人品好些的,或许能嘟嘟囔囔、骂骂咧咧的,动用一些粗暴甚至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好歹把事儿给平了;

    人品差些的,更是极有可能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总结出‘提出问题的人,比问题本身更好解决’这一概念的败类。

    这样的官员,该要吗?

    刘荣的回答是:能要。

    但不能重用。

    最好,让他们担任‘少吏’,也就是部门副手;

    而非‘长吏’,即具有决策权的部门负责人。

    至于直接淘汰——正所谓: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再差的官员,也比没有好。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再混乱、再黑暗的秩序,也比完全没有秩序的混沌要好。

    所以这些人,刘荣也还是会酌情去用——当庸人、庸官去用。

    反观那些一脸忧国忧民,第一反应就是事件本身可能引发的影响,以及思考起事件应对办法的‘极少数’;

    还是同样的例子,某地粮价鼎沸。

    换作这些思维模式更成熟、更‘不利己’的杰出者为地方官,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粮价鼎沸?

    那接下来,必定是饿殍遍地!

    必须要出手了!

    施粥赈灾!

    开仓放粮!

    在这么一套思维模式下,一切,都会顺理成章的步入正轨。

    用最直白、最浅显的话来说:这些人——这些杰出者,天生就擅长面对、解决问题。

    反之,占据绝大多数的‘庸才’,则本能的厌恶问题,更无比排斥、不愿意解决问题。

    偏偏为官一方,要的就是不断地面对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

    二者孰优孰劣——哪个能用、哪个不能用,哪个能重用,哪个能凑合用,自也就一目了然了。

    事实上,这也同样是黄老学日渐落寞,逐渐退出汉室权利决策核心的又一重要因素。

    ——黄老学的做派,和那些什么事儿都不想管,恨不得一辈子都不会有问题需要自己解决,最好就这么碌碌无为混到退休的庸人、庸官,实在是看不出什么两样。

    哪怕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哪怕黄老无为后面,紧跟着就是一句‘必要时无所不为’;

    但黄老无为四个字的存在,也无疑还是为那些不作为、不愿作为、不敢作为的庸官,提供了绝佳的保护色。

    什么?

    你说我不做事儿?

    你懂个屁!

    本官这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哪凉快儿哪待着切!

    懂什么叫执政学派吗你?

    很显然,刘荣并不喜欢——甚至非常讨厌这种现状。

    无论庸人还是贤能,都在比着谁更悠闲、谁贯彻‘无为而治’更彻底?

    特么活儿都留给朕来干是吧?!

    那朕要你们有什么用?

    天下百姓民,每年上缴数百上千万石的粮食,就为了供养这么些个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老道?

    不好意思——天子荣在位期间,汉家不允许存在编制内的道士。

    要么老老实实干活,然后踏踏实实拿俸禄养家糊口。

    要么滚去梦里的深山老林,炼丹也好、修仙也罢,没人管你。

    带着这样的想法,刘荣终是停下脚步,在长阶大约中部偏下位置的一处平台驻足。

    随着刘荣的身影逐渐靠近,并愈发清晰地出现在应考士子视线范围内,考场的氛围,也莫名庄重了起来。

    ——刘荣,这俨然是一副‘亲自监考’的架势。

    随着刘荣落座,早早备好的三轮科举试卷,也随之次序发放到考生手中。

    却是无人知晓;

    哪怕汲黯这样的近臣、丞相刘舍这样的重臣,都没有哪怕一人知道:在刘荣心里,三轮科举,其实已经结束了。

    本次科举最耀眼的三十号人,已经被刘荣一纸‘惩罚无故退考士子’的诏书,给顺利甄别的出来。

    剩下的,不过是看看那千把号庸才当中,能有多少人具备被‘凑合用’的资格。

    至于那杰出的三十位?

    ——试卷才刚发下去,考生们连个人信息都还没填完,这三十来号人的名字,就已经被刘荣记录下来,并初步拟定为本次科举的‘甲榜’了。

    还是那句话。

    本次科举的第三轮,应考人数实在是太少;

    为了最大可能提高通过率,刘荣几乎是最大限度压低了考题难度。

    虽然依旧算不上‘闭着眼睛都能通过’,但至少对那些有心思忧国忧民,而非关心自己能否通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