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约法三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当然了。

    既然接下来,要在河套试行的新制度,关乎到在场众人的未来——究竟是继续在河套做游牧部族头人,还是去长安城做贵人一等,极尽奢靡的彻侯关内侯,那这新制度到底长个什么样,大家也总得先搞清楚。

    往大了说,听到汉人朝堂‘纸上谈兵’的新制度后,作为游牧贵族的在场众人,说不定能在新制度的,提出更具可行性的意见。

    意见一提,新制度都得到升华了,还算不上‘试行新制度积极’‘成效卓著’吗?

    往小了说,就算提不出有效的改进建议,搞清楚新制度是个什么样,大家伙推行起来,也能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于是,在短暂的兴奋之后,众人无不是屏息凝神,翘首以盼,齐齐注视向程不识,等候着程不识接下来的发言。

    至于那新制度,大家暗下也都各有猜测。

    还是那句话。

    ——经过长达一年的彼此了解,不单是程不识这样的汉军将领,从河套各部的生活方式当中,对游牧之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场的各部头人,也同样在过去这一年多的接触当中,对汉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了解不要紧。

    这一了解,大家伙的心态,难免就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在过去,草原上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与草原牧民对应的汉人农民,生活那是异常艰苦。

    牧民遇到青黄不接,食不果腹,牛羊不产奶的时候,好歹还能宰几只羊、几头牛,来勉强度过危机。

    可汉人的农民,一旦因为天灾人祸没种出庄稼,那就是要马上饿死的!

    毕竟同为生产资料,牛羊牧畜还能宰了吃肉,但汉人的农田,却是无法让人果腹的。

    对汉人农民的刻板印象尚且如此抽象,对汉人权贵、官吏的认知,那更是离谱的不行。

    首先,是与草原部族头人,所对应的郡、县官员,在草原的舆论认知中,不过就是富裕一点的农民。

    只是田亩多一些,种地的技艺高超一些,能指导其他农民种地的‘精锐农民’而已。

    甚至就连长安朝堂的大臣,乃至军中的大将,都不乏有因为极其擅长种地,而被任命为官员、将领者。

    也就是说,在游牧之民的认知中,汉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几乎是完全以‘会不会种地’来作为唯一指标的。

    不会种地,那就得饿死。

    稍微会一点,那就是农民,勉强饿不死。

    比较擅长种地,那就能做官,具备对其他农民的部分统治权力。

    超级超级擅长种地的,才能成为朝堂中枢的大臣,以及军中的将帅指挥官。

    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就是草原游牧之民眼中的汉人,那就是田里自有黄金屋,田里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惟有种地高。

    民众、官吏如此,权贵也同样好不到哪去。

    ——在草原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

    说是汉人有一个侯爵,因为打仗时杀敌够多,就被赐予了一块土地(彻侯食邑)。

    恰好这个侯爵极其擅长种地,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自己的领土治理的非常好——也就是种地种的非常好。

    领土上的子民,都因为这个侯爵擅长种地,而对其无比敬佩、尊崇。

    此事传到汉天子耳中,汉天子甚至也同样大受震撼,又给这个侯爵多赏赐了一块土地。

    并交代这个侯爵:你很会种地,我就多给你一点土地,让你可以无所顾忌的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爱戴……

    这个故事有多离谱,自然是一目了然。

    可最离谱的是:这个故事,并非全然空穴来风。

    ——汉家,还真有这么一个奇葩的侯爵,因极其擅长农耕、极其擅长在封国搞农业建设而闻名!

    太宗孝文皇帝年间,长安朝堂处于‘劝耕天下’的政治宣传需要,甚至还真以‘种地中的好’‘封国建设的好’为由,给这个侯爵溢封了食邑!

    但同一件事,换一种说法,那就会全然变了味。

    自有汉以来,自开国元勋功侯一百四十七家开始算,汉家先后封了三百多家彻侯、七百多家关内侯。

    上千家‘功侯’贵族,满打满算,也就这么一个另类的奇葩,即不想着建功立业于军中,也不想着执掌大权于朝野,而是被自己,乃至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彻侯封国的建设之上。

    而且人家搞建设,也没通过歪门邪道。

    就是最简单直接的:带人挖水渠,兴修水利,改善农耕条件。

    以此来提高农业产出后,再间接提高自己能得到的租税。

    内在逻辑也非常简单:彻侯食邑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彻侯封国租税的来源,其实就是农税。

    好比说某个村,被分封给了某人为彻侯封国,那这一个村子的农税,以后都不需要上缴国库了,直接交给这个彻侯封国的拥有者,即彻侯本人即可。

    而如今汉家的农税,众所周知,是根据实际粮食产量,按比例收取的。

    某彻侯食邑一千户,封国平均农产每亩三石,每户人家一年能种出来三百石粮食,农税便是三十取一的十石。

    一户十石,一千户,便是一万石。

    等于说是这个食邑千户的彻侯,一年的封国租税产出,便是粮食一万石。

    另外一个侯爵,同样食邑一千户,封国却被他建设的非常好,亩产暴涨到了四石五斗!

    每户人家每年,都能种出来四百五十石粮食,三十取一的农税,也能高达十五石!

    那这个彻侯的封国租税,便是每年一万五千石粮食。

    前后二者,食邑同为千石,封国租税却差了足足五千石粮食。

    这,还只是短期内的租税收入增长。

    还没把农民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的基础水利设施等因素,对周边地区农户的人口虹吸效应,以及当地彻侯国民的繁衍速度计算在内。

    事实上,一个食邑千户的普通彻侯封国,与那个在太宗皇帝年间受到嘉奖、溢封食邑的彻侯封国,差距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

    一个邑千户的普通彻侯封国,每年的封国租税为一万石粮食,自然发展二十年,顶多也就是在人口增长、田亩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