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攻心为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在程不识毫不拐弯抹角的,建议各部头人将目光放在行伍,放在‘建功立业’的封侯道路后,这场购货晚宴,也算是宣告结束。

    离开时,河套地区的各部头人,可谓是各怀心绪。

    过去这一年,河套地区,实在是被汉家给‘宠坏’了。

    以至于一有什么事,河套各部都觉得:没事,天塌下来有汉人顶着。

    好比这场篝火晚宴,听说程不识召见了河套地区大部分部族头人,大家伙的第一反应,就是汉人要发福利了。

    真要说起来,这场篝火晚会的内容,也算是程不识给河套各部头人发了一波福利。

    只是这福利,并不是强给、硬塞,也并非直接到手,而是需要各部为之努力。

    ——新制。

    河套地区,要试行天子刘荣为游牧之民,量身定制的新制度。

    其中的第一条,为:约法三章。

    往后的河套,将构建起最基本的社会秩序,初步呈现出和谐社会的雏形。

    第二条,则是司法权、执法权收归郡县,剥夺河套各部头人,以及部族内部的司法、执法权。

    往后,河套各部头人,对各自部族的掌控必然会越来越弱,直到说话没人听,命令没人施行。

    但天子荣也并未就此放弃这些部族头人们,而是以他们为纽带,进一步推动了河套地区的郡县制进程。

    往后,这些河套部族的头人,虽然大概率无法再做部族内部的特权阶级,却能成为县令、成为汉家官僚系统的一员。

    ‘县令’这一级别官员应该享受到的待遇、应该掌握的权利,这些人都会掌握。

    所以,还真不好说这些人,究竟是在做部族头人时权力更大、待遇更好,还是将来做了县令后,才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

    而在这场篝火晚宴结束后的次日,一场更为正式的会议,在博望城内召开。

    相较于昨日,气氛轻松愉悦的篝火晚宴,这一日的会议,无疑就要严肃的多了。

    会议内容,自也是围绕着即将在河套地区试行的新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商讨。

    比如:在河套地区进一步落实郡县制后,河套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该如何建立。

    过去,河套地区是被一条东西向的直线,近乎拦腰切成了南、北两块,各位朔方郡、五原郡。

    但除了地理位置上的两个郡,以及各自的郡太守府,河套地区并没有发生其他的变化。

    游牧部族仍旧存在,各部族扔在高频率、大范围流动游牧,整个河套地区仍旧是个巨大的‘羊圈’。

    长安朝堂划出来的两个郡,本质上也只是促成了两座郡太守府的建成。

    而在此番,河套地区即将推行的新制度下,河套地区要在原先一分为二,各为朔方、五原二郡的基础上,还要以部族为基准,进一步设立县级行政单位。

    嘴上说着轻松,可具体做起来,却是麻烦冲冲,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比方说,某个小型部族,人口不过上千,牛羊牧畜也不过数万。

    而附近的某个中大型部族的,足有数万人口,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牛羊牧畜!

    这两个实力差距极大的部族,在被各自设为县后,难道要平起平坐?

    两步头人,难道要均被任命为平起平坐的县令?

    还有,这两个县的驻地毗邻,如今各自化作县,县界该如何去划分,草场、水源又应该如何去分配?

    如果太照顾那个中大型部族,那这和过去,信奉拳头至上,信奉丛林法则的草原有什么区别?

    如果反而照顾那个小部族,那这又岂不是罔顾事实?

    而且这些,都还只是最不起眼的问题,不过就是需要扯皮、商措就能解决。

    真正麻烦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游牧部族,真正被化做‘县’,而不是仅仅只将原先的游牧部族,换上一个‘县’的名字,实则确实换汤不换药?

    汉家的郡县制,实在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将天下以‘郡’为单位划成许多分,再以‘县’为单位,将郡从内部进一步划分,才能显现出效果。

    那在草原上,郡县制又该如何推行?

    也按地域划分?

    底层百姓民的人口流动怎么办?

    和汉地一样,严格控制人口流动?

    还是听之任之?

    很显然,两种做法均不可取。

    ——对待草原游牧之民,去搞人口流动控制,显然是在挖游牧之民的生存根基。

    在草原控制人口流动,等于说是让游牧之民无法‘游牧’,只能在这落后的古早时代,在贫瘠的草原转变为‘畜牧之民’。

    对汉家而言,游牧之民变成畜牧之民,当然是好事。

    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这并不现实。

    除非有一天,汉家能找到一年能长好几茬,牛羊怎么啃都伤不到根茎,而且还是收割起来储存的新型草料。

    否则,游牧之民,就只能是游牧之民,永远都无法定居、定点畜牧。

    这就意味着汉家在河套地区行郡县,通过区域划分各县,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你这边刚画好县界,明天这个县的牧民,就跑到了那个县。

    而且不是极个别部族如此,而是每一个部族都如此。

    甲县的部族去了乙县,丙县的不足去了丁县——本就以部族为基础而行的‘县’,将大规模的,以县为整体进行大规模迁徙。

    那你这个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设置一个甲县,却在春天接待了乙县,夏天解决了丙县的麻烦,秋天等来了丁县的牧民。

    知道冬天,你甲县自己的牧民,才终于游牧归来。

    ——甚至未必会回来!

    ——万一游牧途中出现差错,又或是处于某个意料之外的原因,改变了原先的形成,你们县的牧民甚至可能会在其他地方过冬。

    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又或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一起出去、一起回来,或一起不回来。

    连民众都长期不在本县,那你这个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代天牧民,牧的哪家的民?

    对于这个问题,河套各部头人显然都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