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意外(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要是底层牧民,有着天然的同情。

    即便不考虑这么做伤天和,作为这个建议的发起者,韩颓当心中,也还是不可避免的生出愧疚之情。

    但在漫长的惆怅,和感叹唏嘘之后,韩颓当终还是稳住了心神。

    接下来一番话说出口,韩颓当勉强的惆怅之色,才总算有了些许缓和的趋势。

    “如果我汉家的大军真的这么做了,匈奴人的反应会很快。”

    “反应过来之后,匈奴人,或许就会像我汉家驻守城池一样,分兵驻守草原各地的粪底洼地——至少会驻守那些年份超过十年的重要洼地。”

    “只不过,毕竟草原没有城池,粪底洼地又是周边高,中心低的洼地,匈奴人不可能在洼地内驻守。”

    “按照臣的推测,匈奴人,或许会以部落为单位,划区域负责某一片地区的粪底洼地,并增强巡视。”

    “如此说来,和如今草原各部的生存方式差别不大,只是部族迁徙会降低频率,匈奴人会更犹豫,更慎重的作出迁徙游牧的决定。”

    “并且,即便部族主力整体迁徙离开,也必然要分出一部分力量驻守。”

    “如此一来,原本居无定所,随着流动迁移的草原各部,便算是初步具备领地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被锁在自己的领土之上。”

    “具体怎么操作,怎么利用匈奴人的这个心理,还当由陛下决断。”

    说出这最后一句话,韩颓当随即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而后便退回到郦寄、栾布两个老伙计身旁,再度长吁短叹起来。

    韩颓当既然在成年后,作出重归汉室的决定,便必然不再对草原——尤其的匈奴产于庭,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幻想和亲近。

    但毕竟在草原出生,并度过了人生做懵懂的青少年时期。

    实际上作为半个游牧之民的韩颓当,却是无法做到对游牧之民的疾苦视若无睹。

    韩颓当当然也恨匈奴人,在过去这些年,对汉家、对汉家百姓所做的一切。

    但韩颓当的恨,大都针对作为草原统治者的匈奴产于庭。

    至于草原的民众,也就是底层牧民,韩颓当就算谈不上亲近,也至少是有同情的。

    对于韩颓当有如此情绪,刘荣倒是没觉得有什么。

    ——这就好比在后世,一个天才出生在贫穷的山村,并自幼饱受父母双亲的折磨与摧残。

    最终,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这个天才走出了山村,创出了一片天地。

    回过头,再去看那个占据了自己整个童年自己青少年时期,为自己带来过无数痛苦的山村,这个天才的恨,必然都会集中在不做人的父母双亲身上。

    至于那个山村,自己山村的居民,则大概率会得到这个天才的同情。

    如果有可能,这个天才甚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山村的建设,以及村民做出一定的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韩颓当就大概是这种情况。

    父亲韩王信叛汉,是韩颓当无法控制的,毕竟当时的韩颓当还没出生,而是出生在父亲兵败逃亡的路上。

    打自记事儿起,就在草原生活,长大,也同样不是韩颓当可以控制的,这纯粹就是家世。

    而在草原生活的那些年,因为东胡王卢氏的存在,韩颓当所在的韩王部,对匈奴产于庭的存在价值越来越低,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越来越恶劣。

    最终,逼得韩颓当拼死一试,以叛汉罪臣之后的身份,重新回到这边被父亲背叛过的故土之上。

    回过头,韩颓当自然不恨那片自己从小长大的草原,也不恨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牧民,甚至都不一定恨父亲当年叛汉。

    但韩颓当必然憎恨匈奴产于庭,先蛊惑父亲叛汉,说得天花乱坠,等父亲到了草原,却对韩王部愈发严苛。

    现在,韩颓当提出了一个通过伤害游牧之民底层命中,来迫使草原统治者、迫使产于庭无法战略腾挪的建议。

    韩颓当有些愧疚,因为这个建议,会害死许许多多的牧民。

    但最终,韩颓当还是说服了自己,将那些许愧疚尽数压下。

    “战,为止战。”

    “杀,为止杀。”

    “要想永远结束战争,那,就必须打一场让所有人,都不愿意再经历第二次的惨烈战争。”

    “要想让未来的草原,过上和中原一样的安定生活,就必须让他们明白:安定,究竟何其来之不易……”

    韩颓当如是想着,为自己做思想建设。

    而在上首,天子刘荣却是思虑间,不由自主的望向自己,乃至整个汉家最重要的储备军官。

    “卫中郎以为如何?”

    “弓高侯所言,可否使我汉家得天时、地利、人和?”

    “或者说,可否能让匈奴人——让匈奴产于庭,失去天时地利人和?”

    被刘荣点到,卫青却丝毫不慌,不卑不亢的出身拱起手。

    “陛下曾说过,这世间,最让敌人畏惧的刀,不是已经落下的刀,也不是正在落下的刀。”

    “而是随时都能落下、随时都会落下,没人知道何时落下,却也必然会落下的刀。”

    “在臣看来,弓高侯提出的这个建议,便可用作我汉家悬在匈奴人头顶,随时会落下,却迟迟未落下的刀。”

    “——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勿追,围之必阙,网开一面。”

    “弓高侯的建议,我汉家如果真的彻底贯彻,那很可能会逼得匈奴人狗急跳墙,进也倾巢而出,与我汉家打个两败俱伤,退则彻底放弃草原,遁去河西、西域,乃至更西。”

    “一去不归倒也罢了,就怕匈奴人在远离我汉家之地,修养生息,最终强势归来。”

    “所以,陛下应该以此为要挟,即要让匈奴人惴惴不安,不敢轻举妄动,也要给匈奴人一点希望,让他们无法下定决心玉石俱焚。”

    言罢,卫青从容一拜,旋即退回自己的位置。

    和韩颓当不同,卫青对草原、对游牧之民,没有丝毫同情心。

    对于汉家的军事战略,卫青唯一坚持的原则是:以汉家的长期利益为最高标准。

    利益为先,长期为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