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小孩子按着玩的,别太在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实话实说。

    电子音的音量并不算大。

    但它在此时静谧无声的第一排区域,却显得极其清晰。

    同时由于戴着同声翻译器的缘故,这道中文介绍也很快便被翻译成了与会者各自的母语内容。

    例如英文。

    例如俄语。

    又例如......

    日语。

    “......”

    听到铃木启久、铃木次郎、铃《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

    基本粒子在微观尺度下的体积很小,大概只能在10^?15~10^-16的空间尺度才能发生碰撞。

    但在真正的对撞机中,承载加速粒子的真空管直径在厘米量级,基本上是不可能让它们相遇的??它太空旷了。

    所以在对撞过程中呢。

    加速器要先把粒子‘压缩’成离子束,然后按照严格的时间间隔,从次级加速器注入到主加速器管道中。

    每一团这样的粒子,就叫团簇。

    一条粒子束中团簇的密度越高,碰撞的周期就越短,反应就越剧烈。

    不过另一方面。

    随着团簇密度的升高,加速器的设备损耗、材料经费支出也就会越高。

    同时呢。

    由于碰撞量级的不同,每台加速器的团簇密度上限也是不一样的。

    好比现实中每把枪械的发射频率是有上限的,超过了这个数字就会导致枪管过热,影响枪械的寿命。

    如果把LHC比喻成陆盾2000。

    那么J-PARC顶多就是个普通的自动步枪。

    眼下J-PARC把团簇数量提升到了1270个,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在透支J-PARC的寿命了。

    只能说霓虹方面下了狠心,一定要把那颗粒子给找到。

    上辈子是粒子对撞机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虽然粒子的轨迹是个概率模型,但在引入了粒子密度模型后,某些‘事件’的概率可以精确许多。

    当然了。

    精确后的量级依旧可怕,一般是10的23次方左右。

    不过这种量级对于超算而言还算可控,其落在实处的性质就是......

    对撞点。

    例如LHC有四个对撞点,每个对撞点上的理论最高束团交叉频率是40MHz。

    也就是说。

    每个对撞点最多可以有每秒4千万次的束团交叉。

    配合其他组计算出来的费米面数据,理论上七家机构中,最少有两家可以得到准确的结果。

    再不济.....

    也是3倍标准偏差以下的.....

    迹象。

    .........

    注:

    住院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