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翁同的意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其实直到飞机落地的那一刻。阑

    翁同整个人的精神依旧有些恍惚。

    作为一名国内比较知名的考古学家,出差这种事儿对他来说可谓司空见惯,每年公务出行个七八次都很正常,有些时候甚至三天换四个城市都有可能。

    但无论是此前的哪次出差,都没有今天这般令他心情微妙。

    毕竟.....

    在接到金陵大学考古系系主任童怀军的电话之前,他还在信誓旦《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

    “翁教授,和您介绍一下,这台设备就是我们通过盘古粒子为原理,研制出的新型重力梯度仪。”

    翁同眨了眨眼:

    “重力....梯度仪?”

    随后他与童怀军对视了几秒钟,两人都从彼此的目光里看出了一股茫然。

    毕竟他们都只是文科生,对于探测方面的认知仅限于遥感探测??所有文科专业中,可能也就地信方面的从业者听说过重力梯度仪这玩意儿了。

    就像很多鲜为人同学,在此之前对重力梯度仪同样一无所知.....

    接着翁同想了想,以遥感的经验提出了几个问题:阑

    “潘院士,不知道这台设备的探测精度与探测深度是多少?偏移矫正的时候,人为的干扰因素有多大?另外土层的含水性对设备的干扰情况又是如何.....”

    翁同的这些疑问都是地面遥感探测的核心问题,在以往的探测过程中,各种因素经常会对结果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举个例子。

    对于一般的低频探测来说,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干扰结果,把??的小牙签给你探测成读者老爷的擎天柱。

    此外还有水层以及裂缝宽度分辨率,都属于经常会出现失真的数值。

    例如此前三星堆5号坑的探测过程中,就曾经出现过裂缝宽度探测失误的情况,险些让手脚架超过载重塌房。

    而在翁同对面。阑

    潘院士面色平静的听完了翁同的疑问,随后走到重力梯度仪的桌边拿起一份报告,返回原处递给了翁同:

    “翁教授,您看看这个。”

    翁同抬起眼皮看了眼这位赫赫有名的院士大佬,接过报告看了起来。

    结果没看几眼,他便讶异的抬起了头:

    “潘院士,这是......”

    潘院士的脸上扬起了一丝笑意,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没错,这是我们在离开蓉城之前,对三星堆遗迹的一次梯度探测。”阑

    “根据探测结果,我们发现了两个全新的...祭祀坑。”

    “虽然更深入的挖掘计划还要经过上层的审批,但根据表层的一些初步挖掘迹象判断,我们的检测结果不存在任何的问题。”

    .....

    注: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新手钓鱼人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悉自己这位老搭档了。

    每当他说出再看看这三个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