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驴没有我这本书写不到320万字(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粘度曲线超过了860。(见352章)

    这种情况也符合杨焕明院士当初的论文,也就是10.13881/.2021.02.0100和10.28502/.2014.007254。

    至于苯并奎啉嘛.....

    这玩意儿早在1926年便问世了。

    哪怕在眼下这个时代,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单位都不下二十家。

    因此自然而然的。

    徐云便把《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的窥视。

    但要是U2依旧沿着既定路线飞行......

    意识到这一点后。

    叶笃正的呼吸顿时粗重了几分,目光灼灼的盯着徐云:

    “那么韩立同志,我说的第三个问题呢?”

    如何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在叶笃正提出的三个问题里。

    这其实才是最困难的一个。

    要知道。

    U2的常规飞行高度在2.2万米,最高时可以拔升到2.5甚至2.7万米。

    这代表着平流层飞艇的高度至少要在3万米以上,才不会被U2飞行员通过裸眼视力在视距内观测到。

    而U2执行拍照任务的时候,高度一般会降低到1.8万米左右。

    也就是在实战阶段。

    平流层飞艇与U2的直线高度差,大概率会达到万米以上!

    这种高度的导弹追击可不像初高中物理那样计算自由落体就行了,需要考虑到很多非常复杂的情景:

    比如说风阻。

    比如说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对导弹产生的细微形变。

    又比如说U2的变速甚至变轨。

    这就好比你待在魔都中心大厦的最高处,想要丢个粉笔头砸中五百米外路面走来的一个人。

    即便你计算的再精准,也会有各种不可抗的情况发生??保不齐人家快到位置的时候路边一个小孩子哇了一声,目标停步看了两秒钟,这谁能算得到?

    但另一方面。

    徐云既然考虑到了前两种情况,就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

    徐云或许也有解决之法?

    而在叶笃正对面。

    “.......”

    徐云先是沉默了几秒钟,在内心继续校正了一遍接下来的发言,方才慢慢说道:

    “叶主任,首先我想诸位问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一种技术。”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

    “什么技术?”

    徐云嘴角轻轻一咧:

    “无线电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

    叶笃正显得有些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新手钓鱼人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