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耕读传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杜云瑟写信时,族学的各项规定还未定全,杜云瑟只在信中说请廖苍来杜家村族学做先生,提供吃食和居住小院,一个月二两银子束?,其余细节并未讲明。


廖苍今年整二十四岁,因为家境贫寒,醉心举业,又为祖父祖母各守了一年孝期,至今没有婚配。


到了这个年纪,他也不着急了,想着不如慢慢等着遇一个情投意合的可心人,把那些上门说媒的全拒绝了。


所以他如今一身《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告别,车夫得到号令,扬起马鞭,一匹匹驽马小跑起来,马蹄下溅起干燥的灰尘,像擦不开的黄雾。


马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在空旷的田野疾驰,消失在村人们眼中。


总有人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人生的底色是一次次相遇与别离。


……


一行人一路上依旧是该赶路时赶路,该休息时休息,以舒服为第一要义,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说说笑笑,旅途也不无聊了。


趁晚上住店休息时,秋华年好奇地和孟圆菱问孟武栋的事情。


“我只是有点好奇,要是不好说就算了。”


孟圆菱鼓着腮帮子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圆圆的大眼睛扑闪,像只贪吃的小松鼠。


“告诉华哥儿你没什么啦,反正你那日也见过沈赛姑娘了。”


“真和沈赛姑娘有关?你二哥是不是看上人家姑娘了?”


孟圆菱点头,“但我爹娘不太乐意,我二哥也不愿意低头,一直待在县城里不回家。”


“我看沈赛姑娘身体健康,麻利能干,没什么不好的啊?”


孟圆菱压低声音,“我娘跟我说她专门托人打听了,沈赛的母亲在隔壁县时一连死了两任丈夫,嫁到漳县又死了一个,沈赛自己曾经定过亲,结果没过门未婚夫就病死了……隔壁县的人都说她们母女俩是天生的丧门星。”


“……”


孟圆菱小声嘀咕,“我觉得这也怪不得沈赛姑娘和她娘,出了这么多事,沈赛姑娘还能开起食肆来,多厉害呀。”


“但我爹娘觉得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毕竟这事实在玄乎,要真的有什么说法,把我们全家也克死了怎么办……”


“武栋哥知道这些吗?”


“他知道,但他就是认准了沈赛姑娘,还说不如索性分家,给他在族谱上单独开一支,这样真克也只克死他一个,气得我爹娘直接拿扫帚把他打出家门了。”


“反正现在事情还僵着,我爹娘不松口,我二哥也不回家,唉!”


秋华年拿起一块茯苓糕,塞进孟圆菱叹气的嘴里,孟圆菱呜呜两声,咕叽咕叽地嚼了起来。


这是孟家的家里事,孟武栋意志坚定,但孟家二老的担忧也情有可原,秋华年和孟圆菱已经离开漳县了,鞭长莫及,只能看最后的结果究竟是谁说服了谁。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云依石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玩了,廖苍这人确实有些意思。


杜云瑟淡淡看着他,“让书院的先生们知道你仍这样满脑钱财利益,定要再批你一顿。”


廖苍耸了耸肩膀,“我这不是退学了吗,先生们难道还能追着我骂?”


他用二人都能听见的声音小声哔哔赖赖,“你自己夫郎会赚钱,站着说话不腰疼。”


“……”


秋华年发现杜云瑟都快要绷不住笑了。


秋华年咳了一声,问廖《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非一定要他们科举。廖先生以后授课时,麻烦多加一节算学课吧。”


秋华年早就托人从襄平府带来了十余本《算学浅要?方程》,用作族学的教材。孩子们可以先几人一本使用,以后学会写字了,还能自己抄书。


廖苍看着书案上一摞新书,眼睛顿时亮了。


他瞧着杜云瑟,眼睛却偷瞄秋华年。


“按《算学浅要?方程》教孩子们算学没问题,不过既然族学的目的不全在科举,为什么不再多教一些其他学问呢?”


廖苍努力保持面色正常,“我看齐民书坊的书都很好,不如每月出新书时,都给族学送两本当教材吧。”


齐民书坊如今每月固定推出一两本实用书籍,靠质量和秋华年被皇帝褒奖的算学书打出了名气,到了出新书的日子,无数文人和书商们都排队在书肆门口抢购。


廖苍是齐民书坊的忠实读者,但以他的经济能力,把每月新出的书全买齐实在是太难了。之前他为了能看到新书,又求又借,着实费了不少功夫。


如果能让齐黍乡君每月给族学送新书当教材,他这个先生不也有得看了吗?


廖苍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秋华年笑着问,“这算不算给廖先生多加的东西了?”


“算,当然算!”


他刚才打的就是让杜云瑟给自己多买点书的主意。


但廖苍已经发现了,和钱有关的事情,还是该和齐黍乡君商量。


杜大解元,不顶用。


廖苍在秋华年家后面罩房的客房住了几日,每天都有人想来看看先生的样子,廖苍只要出门,就会被一群大人孩子围住。


幸好他也算是一个涉猎颇广的有才学的秀才,不至于被弄得手忙脚乱,无言以对。几日下来,反倒和村里人都混熟了。


杜家村十几代人第一次有族学,大家对这一切既好奇又期待。


族学正式竣工,所有桌椅家具都妥善搬进去的那日,村民们自发多多少少凑了些钱,买了一大串鞭炮在门口放响,又买了些肉菜请辛苦半个月的工匠们吃了一顿。


族学正门上的牌匾是杜云瑟手书,黑漆牌匾上“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正门两边,有一副古来对联“发愤识全天下字,立志读遍世间书”。(注1)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云依石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门上的牌匾是杜云瑟手书,黑漆牌匾上“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9?com

  
正门两边,有一副古来对联“发愤识全天下字,立志读遍世间书”。(注1)

  
?想看云依石写的《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第102章耕读传家吗?请记住

    小说路上.的域名[9.com]?『来[小说路上]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9?com
  


  
书院旁边先生住的小院子也盖好了,小院只有一进,正房住人,左耳房是书房,右耳房是厨房,院里种了一棵桃树,摆了一套石桌石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廖苍看过后非常满意,接下来的二年,他就要在这里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自学科举了《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反正夫夫二人的一些趣味现在越来越接近了。

  
秋华年示意他看名册,“族学除了男孩,也招收女孩和小哥儿;除了本村男人的孩子,外嫁的女子和哥儿的孩子也可以回来读书。”

  
秋华年轻飘飘两句话,彻底说蒙了廖苍。

  
秋华年也在观察他的神情,虽然杜云瑟的眼光应该不会出错,但大规模地让女子和哥儿进学堂读书,在裕朝是很少见的,如果廖苍心里有成见那就不好了。

  
好在廖苍只是蒙了一小会儿,就回过神来。

  
“二十来个需要启蒙的学生,云瑟,你这差事可真不好办啊。”

  
廖苍没有问什么男女不同堂的问题,他也是村里出身,知道村里人没这么讲究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们经常不分性别地在外头玩。

  
听说南方似乎管得严,但辽州乡野是没有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风气的。廖苍觉得这和气候与地形地势有关,北边地广人稀,成片成片的土地需要耕种,乡野间不让女子和哥儿们出门,那些地怎么种得过来呢?

  
他把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丢出脑海,对杜云瑟说,“我吃亏了,你快给我再加点东西。”

  
“……”

  
秋华年忍俊不禁,他明白杜云瑟为什么想逗廖苍玩了,廖苍这人确实有些意思。

  
杜云瑟淡淡看着他,“让书院的先生们知道你仍这样满脑钱财利益,定要再批你一顿。”

  
廖苍耸了耸肩膀,“我这不是退学了吗,先生们难道还能追着我骂?”

  
他用二人都能听见的声音小声哔哔赖赖,“你自己夫郎会赚钱,站着说话不腰疼。”

  
“……”

  
秋华年发现杜云瑟都快要绷不住笑了。

  
秋华年咳了一声,问廖苍,“听说廖先生对算学有些研究?”

  
“和乡君肯定不能比,但读过《算经》,《算学浅要?方程》也已经读完了。”

  
杜云瑟选择廖苍的一大原因,是他对算学颇感兴趣,有些底子。

  
秋华年放心了,“杜氏一族开族学是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读书明理,学到用得上的知识,并非一定要他们科举。廖先生以后授课时,麻烦多加一节算学课吧。”

  
秋华年早就托人从襄平府带来了十余本《算学浅要?方程》,用作族学的教材。孩子们可以先几人一本使用,以
9?com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云依石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杜云瑟考中解元后,云成也深受激励,杜云瑟并未藏私,在科举一途上能指点云成的全指点了,让云成能少走许多弯路。

  
一个家族能考出一位举人,往往就能有第二个、第二个,前面有人引路,后面的便能容易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世家大族子弟多有功名,平民子弟却科举艰难。不是因为平民比世家愚笨,而是平民能获得的教育资源太少,无从得知那些考中的人才知道的珍贵经验。

  
千万人过独木桥,一朝得中便鲤跃龙门的科举,可从不是只有明面上的四书五经。

  
秋华年等人出发那天,杜家村村民们全来相送,清福镇上的孟家人也来送孟圆菱,秋华年终于再次看见了孟武栋。

  
孟武栋和父母兄嫂站在一起,但几人之间互动很少,似乎有什么问题。

  
秋华年看向孟圆菱,孟圆菱耷拉着圆圆的大眼睛摇了摇头。

  
金二提前去县里车局租的马车来了,依旧是秋华年和杜云瑟一辆,九九和春生一辆,孟圆菱和云成一辆,行李拉了两辆。

  
来时带的行李一件件搬上马车,金婆子锁好各处门锁,把一串钥匙交到秋华年手中。

  
秋华年几人冲乡亲们挥手《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书,确实是家家户户都能读。”

  
廖苍愣了一下后笑道,“这钱肯定是乡君出的。”

  
齐黍乡君的秋记六陈铺子有多赚钱,蚝油、花露、清凉油这些产品有多火爆,在襄平府生活的人都见识过。

  
杜云瑟这位齐黍乡君的夫君,时不时会被友人们调侃一下。

  
每到这种时候,一向清贵自矜的杜云瑟非但没有不耐烦和羞恼,反而有几分自得,看得友人们心里酸溜溜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