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什么霸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自驾大明,创到朱重八》全本免费阅读.cc

    “安宁小弟,你可能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北边和云南那边都还不是很安定,山东沿海又还有倭寇,粮草……咱们也不是很足啊。”

    李善长开了口,虽然已经一年多没有正儿八经上过班,但是这些情况,他这个昔日的后勤大队长还是知道的。

    “粮,在咱大明这里,和金银并无差别,都是缺……”朱元璋也是开了口,声音有点沉重。

    有那么一瞬间,他是心动过的。

    但是一想到粮仓里好不容易才存下来的,准备第三次北征的粮草,要被换出去。

    他就肉疼……这可是攒了好几年的粮啊。

    本质上,老朱还是小农主义思想太重。

    “缺粮?”键政到,来了些精神头的朱安宁站了起来,走到了院里的田地旁指了指:“这些种出来还缺?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没有这些新粮,咱们大明这么多田地还未开垦,就耕种不出足够的粮食来?如果过个十几年几十年,咱们大明还是缺粮的话,那也不用说什么宝不宝钞了……这国,还能在?洪武帝这么多年来都是轻赋税,就是为了恢复秩序啊。”

    话粗理不粗。

    虽然朱安宁说得很不吉利。

    但是确实是实话。

    “那就按你这么说,粮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啊,宝钞如何锚定?”刘伯温,也加入了讨论的战局之中。

    他品味了一下朱安宁所说的锚定宝钞,便知道这事情可行。

    但是细节上来说,瑕疵可就太多了。

    需要好好去讨论和解决才行。

    而不远处的朱?,朱棣和李景隆,已经识趣地开始去侍弄院子里那几小片田地了。

    有些东西,他们不该参与,也不该讨论。

    听不到最好。

    这些紧要的事情,好大哥朱标才有资格参与,可惜他没来,他还在案台边苦逼地和几个阁臣讨论着机要。

    没办法,老朱撂挑子,小朱就得顶上。

    而院落中的朱安宁朱元璋等几人,已经围到了院中的木桌前,继续聊了下去。

    “要想用粮食锚定宝钞,就需要准备足够储量的官仓,这点问题不大,咱们大明向来以官田为主……”朱安宁顿了顿,又继续说了下去:“每年保证各地的官仓保有一定量的粮食,丰收年份大量收民间粮回收宝钞,歉收年份则对外卖粮发行宝钞,具体的多寡由中央控制,如有需要,正常年份都可以发钞和收钞,这样就可以平抑粮价,保证宝钞价值的稳定,而且宝钞和粮草,实际上都是牢牢地控制在朝堂手里,很难失控的。”

    “这……这……”刘伯温和李善长,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来了疑惑。

    这年轻人怎么回事。

    能提出这样的计谋。

    而且这一番说辞,那是相当有道理啊。

    他这么能,会不会显得自己两个谋臣很呆啊。

    其实朱安宁这个所谓的宝钞锚定粮食。

    不过就是取某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过来用一用而已。

    就是超级简化版粮票,可流通那种。

    在物产极为丰裕的年代,这种制度就是落后的。

    但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制度就是代表了秩序。

    而现在这明初,恰恰就是物资匮乏的年代,非常契合粮票这一玩法。

    “实际上就是粮和钞,其实都还在官家手里。”朱安宁敲了敲桌子,顺便还喝了口水。啊,不用负责地参政议政,口嗨就行,真爽啊!

    朱元璋比起刘伯温和李善长要反应慢些,毕竟他只是打仗天才,可不是什么内政全才。

    饶是这样,他也是品出了朱安宁这个制度的美妙之处。

    那就是我全都要!这对老朱来说可太重要了。

    而且听起来,这法子,带来的副作用要远比自己无限制发宝钞用皇权押着人去用,要低得多。

    “但是,若发生全国性的大饥荒,且是连续的那种,官仓都无粮了,而百姓们又都想置换粮食,那该如何是好。”

    刘伯温则又提了个问题,他向来心细,谨慎。

    这个问题却也是把朱安宁给逗乐了。

    这老头还挺专业啊,知道挤兑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