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洪水泛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王凤也更觉得这老家伙恶心了。

    好在没过多久,

    王凤终于摸到了匡衡的把柄,并令人将之揭露在了朝野面前——

    匡衡这个乐安侯,在朝廷为之划分封地时,明知官吏因记错了地名,而使其封地多出来了四百顷田地,却未上报朝廷,还理直气壮的向那些土地上的百姓收取田赋。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侵吞国家资产,以公肥私啊!

    这必须出重拳!

    于是,

    避开了儿子的牵连,

    撑住了天灾的压力,

    一心想要保住自己权位的匡衡,到底还是被免职归乡了。

    他在回家的路上,还愤愤的说道:

    “天下侵吞土地,圈占百姓为己用的,又不止我一家!”

    “我匡氏兴盛,这才多久?”

    “不过多拿了十八年的民赋罢了!”

    “那些世代的权贵,侵占的土地何止四百顷?私征的民赋又何止十八年!”

    “哼!”

    “别以为我不知道,那些官员为何要延缓赈济,任由灾民流散!”

    “不过是想趁着天灾,用低贱的价格夺取更多的土地,逼迫良民百姓卖身给他们的庄园做奴仆而已!”

    大汉的治理水平虽然随着皇帝的更迭,而呈现出同比例的下滑趋势,

    可底蕴终究还在,积累终究还在。

    中原的气候,也不像新夏那般酷暑难耐,一不小心就要热死人,逼得那里的百姓,只能选择在徬晚或者较为凉爽的春时出工服役。

    在大汉,

    压一压挤一挤,鞭子一抽命令一下,不论四季何时,都能抽调人手,去修缮水利。

    加上冥冥之中,自有鬼神调度,把握“磨练”力度的缘故,

    纵然水患不断,也不至于迟迟堵不住百姓哀嚎的嘴,将事情闹到荒疏朝政的皇帝面前。

    只是天灾易过,人心难通。

    那大片的,只要洪水一褪,便可以耕种的良田诱惑着贵人们。

    那四处奔跑、正为了一口吃食而祈求叩首的人口,也诱惑着贵人们。

    毕竟当今之世,

    大汉在册人口还不过六千万,

    却拥有着东至海东四郡,西拥西域都护府,北至长城,南跨南海的广阔国土。

    是以这人力资源,十分的珍贵。

    不管哪家的贵人,也喊不出后世那声“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话。

    朝廷也对治下民众,十分的重视。

    自秦朝以来,

    朝廷便多次派人下达乡里,行编户齐民之事。

    恨不得将所有人都纳入名册之上,让他们给自己缴税服徭役。

    这让世家大族们大肆圈养人口的行动,变得有些难度。

    好在老天爷开恩,

    让大汉拥有了元帝那样的圣明君主,

    让大汉又拥有了当今天子那样的朴质英主,

    为世家从这个国家中汲取更多利益,大大的开了方便之门!

    明面上,

    许多臣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忠义,展示自己的为官清正,对沉迷酒色的皇帝进行着劝谏。

    私底下,

    他们却多有祈祷之举:

    祈祷皇帝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天性不被外力改变,

    祈祷皇帝的寿命能够长久一些,更好的施仁政于世家。

    ……

    “可你我身负这等名望,又有先人教诲,岂能对这般乱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长安城中,

    随着那“秋时发大水”的谣言传得愈发汹涌,乃至于刚刚担忧完水患赈灾之事的皇帝都有些相信,并在王凤的劝导下,动了造船避难,还要用朝廷名义,让百姓登墙壁躲避的想法时,

    乐昌侯王商当即气得拍案而起,并向前来拜访自己,寻求意见的友人孔光说道。

    王商,

    虽然同为“王”姓,

    但却出身于涿郡王氏一脉,是宣帝母亲王翁须的族人,也是大汉众多外戚中的一支。

    而王商其人,

    生性耿直刚正,对王孙贵胄之间的许多事,时常发出暴论,指责他们的贪婪无耻,这使得圈子里的人对其十分排斥。

    但凭借曾在先帝斥责刘骜贪玩时,对后者进行过维护的关系,使得登基为帝的刘骜为其颇为尊重和亲近。

    这让王商仍旧能坚挺的立于朝堂之上。

    孔光年少之时,

    听说过王商的性格和名声,却因为他人的搅和,没有与之深入往来。

    后面见得多了,木头脑袋开窍了一些,才知道王商这等人的可贵。

    于官场多次起伏后,孔光便同王商成了好友。

    他希望通过联合有气节、有理想,对大汉还抱有忠义之心的大臣,拨正那偏离的轨道,让大汉得以再现辉煌。

    当谣言扰乱了上下人心,

    凭借智慧和性格,也无法做出决断应对的孔光,便找到了王商,寻求他的看法。

    王商对此,只直接告诉他:

    “长安地势并不低矮,基本不会有水淹的风险。”

    “何况身为国都,水渠河道,向来都是疏通得当的,即便有洪泛而来,也不至于惊得天子乘船,百姓登墙!”

    “现在洪水未至,朝廷便要做这样的事,难道不会造成城中恐慌吗?”

    “人心若是因惧而生出险恶,那天灾不来,也要兴起人祸!”

    “我不能看着国家做出这等蠢事!”

    孔光听了他的话,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然后他便附和道,“那我和你一起劝谏天子,让他不要听从王凤的谗言!”

    说罢,

    两人便伏案写起了奏书,很快上呈给了皇帝。

    王商本人更是进入宫廷,面见皇帝,对其痛陈厉害。

    而皇帝对他的亲近,

    也让其在纠结之后,放弃了王凤的建议,并发出告示,安抚民众。

    等到秋天,

    果然没有迎来洪水,

    王商的名望因此得到了增长,还被高兴的皇帝任命为了新的丞相。

    王凤也对这个同姓之人,生出了大大的怨愤,认为王商是踩着自己,从而上位的。

    这是对自己的羞辱啊!

    明明双方有姓氏上的缘分,

    还有家族中的联姻,

    那王商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嫡亲侄儿!

    他怎么好意思对亲家做出这等事呢!

    而且性格激烈的王商,比起油滑的匡衡,更加不好对付,在以前就时常指责王凤的跋扈。

    “我一定要想办法除掉这个家伙!”

    王凤愤愤的拍桌说道。

    而王莽这边,却通过孔光的关系,同王商亲切起来,并得到了对方的夸赞。

    “想不到元城王氏的子弟中,还有你这样有礼知法的后辈。”

    “可惜王凤不是一个富有远见,心胸宽广的长辈,宁愿提拔其他族人,而将你这个侄儿置于一旁。”

    王莽却用诚挚且惶恐的语气说道,“伯父抚养我长大,又是我的长辈,还请您不要对我说这样的话!”

    怎么可以对着后辈,责怪他的血亲长者呢?

    他王莽绝对不能做这等不孝不义的事啊!

    王商见了,更欣赏他的品行。

    他对孔光说道,“这是一个好弟子。”

    “你这个家伙,性格有些迟钝软弱,面对大事难以做出决策。”

    “但你的弟子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他以后一定会实现你的志向!”

    孔光听了,也高兴的笑道,“我一直怀抱着这样的想法!”

    王莽低着头,恭敬的侍奉在两位长者身份,静静听着他们对自己的夸赞,神色仍旧谦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