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昭仪(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准真就慢慢被和平演变了。

    哪怕只有一百年国祚,以曹魏对胡人的强势控制,绝大概率不会出现五胡乱华之祸,神州陆沉之悲。

    谁知天道好轮回,篡了汉的曹魏被司马家窃了国。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开始深入人心。

    只为门户私计的时代开始了。

    于是有了八王之乱,曾经『一汉当五胡』的纠纠武夫,一批又一批死在内耗之中。

    从来臣服于汉人脚下的异族发现了机会,最终在一场场比烂的战争中站了起来。

    不知不觉中,沉思的刘禅已跟着杨条来到了郑国渠之畔。

    数以千计的安定羌民,或挥舞着锄头,挖出郑国渠中的淤泥,或挑着担子,将肥沃的淤泥挑到朝廷分给他们的田地里倾倒。

    这些为了活下去,而冒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风险,背井离乡来到关中的羌人,如今正在重新建设他们的家园。

    刘禅默默看了一会儿,着实看不出来,眼前这些羌人,与他一个月以来,在冯翊见到的那些底层黎庶有什么区别。

    就连身形长相也都类似。

    黝黑的,矮小的,干瘪的,褴褛的。

    唯一的不同,大概只在于眼前正在劳作的羌人,似乎比冯翊诸县的黔首黎庶多了两分生气。

    刘禅看着郑国渠畔的百姓,对着侍立侧后的杨条道:

    “归义侯,朕与丞相此行,不单为了看一看郑国渠疏浚如何,安定迁民状况如何。

    “还督运了两万余石粟米,以犒抚迁民。”

    杨条闻之一怔,赶忙躬身俯首:

    “谢陛下隆恩厚赐!”

    两万余石粮食,足够两万多徙民省吃俭用过两个月。

    到时候刚好秋收,这里的两万多徙民再回安定收割一次粮食,回关中后不遇白灾的话,今年冬天就算是熬过去了。

    刘禅摇头:

    “前番大汉与曹魏关中一战,安定百姓勠力王事,既出兵马,助大汉守城。

    “又出人力粮草,并携牲畜、粮车、粮船,为大汉输运军需军粮。

    “区区两万石粮食,与安定百姓为大汉雪中送炭之功相比,着实算不得什么。”

    这是实话,安定诸豪强给大汉贡献的粮食都不止两万石。

    只是现在关中到处都在用粮,大汉虽有余粮,但粮食转运艰难,损耗巨大。

    朝廷也不能穷大方,只能先匀出两万石来,助这些安定徙民渡过一时难关。

    杨条再度谢恩。

    而天子、丞相、羌王几人组成的小圈子外围,静静听着的几名安定羌耆老面面相觑,既有些感慨,又有些激动。

    杨条从圈子里走出来,跟几名耆老说了几句话后,又唤来自己的亲卫吩咐了几句。

    几名亲卫赶忙散开,不多时,便有数十羌骑各自骑上骏马,沿着郑国渠纵马驰骋,高声呼啸。

    刘禅听不懂羌语,不知道这些羌人具体在喊些什么。

    但从那些羌民异样的神色中能猜出来,大概是向羌民们传达朝廷赈济粮草的消息,又或是赞颂天子恩德之类的话。

    刘禅也不细究,唤来侍中陈震。

    从陈震手中接过一道绢帛写就的圣旨,刘禅亲手将之递向杨条。

    杨条一时滞住。

    大汉的规矩他多少懂得一些,一般而言,传旨都是由天子近侍、内朝重臣代为传递,为示天子威重,还要有一些相关的仪式。

    如今天子亲手将圣旨递给他,这般随意,显然是对他信重了。

    只是…他一时竟不知道是该直接接过圣旨,还是该退后几步,行一大礼之后再接。

    而就在他不知所措之时,天子就已经将他的手牵了起来,把圣旨塞到了他的手中。

    “归义侯,这事依礼而言,本该由太常持节颁旨。

    “但太常未至关中,而朕今日又来了,便想着,能亲手将这道旨意给你就亲手给你好了,等太常到了,再让他依礼行事。”

    杨条手里捉着圣旨,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何事,需要大汉太常持节依礼给他颁旨。

    “打开看看。”刘禅示意。

    身高几有九尺的莽汉杨条,保持着躬身俯首的姿态,奉圣旨退后两步才直起身来,打开圣旨。

    待圣旨上的文字映入眸中,其人登时瞳孔大张,一脸不可思议的同时浑身战栗。

    几乎是一瞬间,其人猛地跪倒在地,而后双手将圣旨奉过头顶,犹豫片刻后颤声不已:“臣…臣杨条…臣杨条不敢受此厚恩殊遇!”

    外围,几名羌族耆老俱皆惊愕无比,面面相觑,不明白这道圣旨中究竟写了什么,才能使得从来粗莽的羌王如此姿态。

    刘禅皱眉,道:“难道归义侯不愿嫁女与朕为昭仪吗?”

    “臣…臣不敢!”杨条有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

    闻听此言,见此情状,静静立在外围的几名羌人耆老,一个个瞳孔剧震,惊骇欲死!

    这…这…何曾听过,大汉天子聘羌人之女入宫为妃嫔?!

    而且…昭仪?!

    比婕妤还要高一等,比贵人也只低一等的昭仪?!

    就在几人震骇之时,却见那位一身玄色戎服的大汉天子肃容道:

    “归义侯,朕曾经说过。

    “桓灵二帝之前,那所谓百年羌乱,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前的大汉天子不知道,不关心,无所谓。

    “但朕却知晓,朕却关心,朕却觉得有所谓。

    “是故,朕与卿指渭水为誓,只要朕一日为大汉天子,便一日不让这种事情重蹈覆辙,要让将来汉羌之民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都是我大汉子民。

    “可,如何践成此誓呢?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如何血脉相融,文俗相化?

    “唯有自朕而始,才能有机会真正消除汉羌之间的矛盾与歧视。

    “如朕那日所言,待再过百年,朕倒要让后人看看,在关中安定,河湟凉陇之地牧马放羊的,究竟哪个是汉,哪个是羌。”

    闻言至此,杨条面红耳赤,几乎涕零,片刻后连连叩首:“臣…臣杨条叩首谢恩!”

    外围几名羌人耆老闻声见状,片刻后俱是老泪纵横,沉默未几,一个个五体伏地而拜:

    “谢大汉陛下隆恩厚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