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第65章(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间,“账目清明,可见主簿是用了心的,我只是在忧心河堤。”账目上的银子就这么点儿,城墙不用说了。这是边关每个县的固定支出,若敢挪用,都不用多审,革职流放杀头三件套任君选择。硕鼠一般的陆知县也不敢在城墙修补这一项上动手脚。
沈知衍忧心的是河道。
大虞朝也有暴躁的母亲河,修筑堤防、疏浚河道、治理水患的河务治理一直是大虞朝的重难点。河道之务牵涉甚广,人员复杂易生腐败,着实不是那么好管理的。
大虞朝为了治河,专设河道总督负责监管全国的河道事务。为了相互制衡与明确管理职责,内里又分为文、武两个体系和道、厅、汛三级的分段管理模式。
可水患依旧难治,年年拨款年年决堤,百姓苦不堪言,朝廷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宣威虽不似南方那样水患频发,可若是汜水河发起脾气来,也甚是吓人。别的不说,若是夏收的时候遇上夏汛,地里的麦和黍非得沤烂了。
春管耕种、夏治水患、秋重抢收、冬防外战。这是边关每个知县的公务重点,沈知衍今年带着人挖蓄水井的时候,沿着河道走过不止一回。
几趟下来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陆知县叫汜水冲走,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真不算冤!
河道淤积、堤坝破旧不堪,汜水河这么些年只是小发脾气没有酿成大祸,实在是上天庇佑了。这河道和堤坝都得修,若是放着不管,可不是一句‘河堤年久失修,汜水决堤,水灾伤稼’[1],可以遮掩得过去的。
疏通河道和修筑堤坝不仅要钱,还要人。知县可以征徭役,可沈知衍不想强征。林芷曾经提过若是每次徭役不是自带干粮且无偿苦劳的话,百姓便不会如此抵触徭役。
可若想达到林芷所言的:每日包两顿饭,劳作四个时辰还与些银钱补贴服徭役的人家,那得需要多少银钱?沈知衍略算了一算,便知道县衙绝负担不了这一笔开销。
他合上账本,河道肯定是要修的。还是先给上官写禀文陈情吧,若是能从上官那儿得到一笔拨款……
沈知衍觉得难。北河水患不似南河几乎年年决堤,治河之务便不算繁杂。此处的河道总督是由着直律总督兼着的。层层分管下来,河道事务属于他的顶头上司,武威郡的郡守大人管理。
额,还是别肖想来自上官的支持好了。
沈知衍没等来自个直属上官的支持,倒是等来了任务圆满完成,回京复命的转运使。
当时夏收的麦和黍正归仓,宣威县里一片喜气盈盈:有了蓄水井和发酵的有机肥料,今年的夏收总算是缴齐全了。夏收缴了,家家户户剩下粮还不少,比之往年未缴齐夏收所剩的粮食还要多。
这下子,宣威县高兴的就不止是县衙的官差们了,百姓们更是少有的喜气盈腮。
赶着把豆子高粱种下,宣威县的百姓们便有心扯上几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