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驿传(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把为故乡而战和为祖国而战分开。苏锦葵此举不耽误优秀运动员为了更好的训练条件,去前往更加发达的城市和大学发展。
但与此同时她也将这两种比赛划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赛道。
运动员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选择去发达城市,就努力为了国家的栽培,去争取国际赛事的成绩。
而选择留下来的人,就是为了自己的故乡为了自己的后辈而努力。
这确实一个虽然限制,却又让大多数人找不到借口批判的说法。
毕竟众所周知的,大多数选择离开自己的故乡,尤其是离开欠发达地区的运动员,基本上很少有人会再回到故土。
当然也许目前这个项目规则影响的,还仅仅只是那些想要参加箱根驿传的学生,在考大学时的选择。
但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说只要苏锦葵用这套体系,将国内各省运动员人才去留不均的问题实现缓解。
那么届时这套体系就很有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到其他项目,甚至是未来的全运乃至国家队运动员户籍规划。
因为很现实的一点,就是未来等到这套体系全部完善以后,曾经在高中,大学,皆代表本省出战的运动员,注定会在故乡也就是本省的体育相关单位,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就结果而言,苏锦葵这首绝对够狠。
当然也有可能会问,说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国家队的选拔体系,甚至我们的奥运健儿们也已经让我们的国家常年居于奥运会奖牌榜的前列。
那么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可能不是那么专业的赛事。
对此苏锦葵也只是莞尔一笑。
国家队的选拔体系,是选拔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的没错。
但在国家队的选拔体系下,一个项目能有多少人有机会进入省队,又有多少人能有机会从省队升入国家队。
然后又有多少人有机会从国家队中脱颖而出,并成为那个代表国家出战国际比赛的国家队代表。
苏锦葵表示大多数小时候都应该听过这句话。
你练这个有什么用,你是能代表什么参加比赛还是怎么的。
为什么很多家长反对,或者不建议孩子学习什么专业的体育运动。
归根结底就是在大多数家长眼里,孩子学这些到最后只会是变相地玩。
篮球是这样,足球是这样,羽毛球也是这样。
而高校联赛这个体制,虽然也没有办法达到大多数家长口中的那种程度。
但至少它是一个能够让大多数孩子,有机会接触到的平台。
举个例子,一个学校的高中部一个年级有一千人,三个年级也就三千人左右。
三千个人面对未来开展项目数量,必定在十个以上的高中联赛。
然后再排除掉各自项目的不同性别赛道,以及包括足球,排球,篮球这样多人团队项目,对参赛人数的扩充。
理论上来说,一个学生如果有兴趣的话,哪怕天赋一般也有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