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第46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现在程?种的地有一百多亩,赵大田兄弟俩四十亩冬麦收了后种的玉米,后山冈子十六亩种土豆,三头河边六十亩种水稻,郑庄附近三十亩是今年新收的,种的是春小麦。

    春小麦是程?在空间试验的杂交品种,稳定性高,收获期短,三个多月就可以收获,抢在育秧期种下的,七月收获了三十五石。

    为了解决这燕北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问题,她除了在现有的作物种类上安排两年三熟,也在研究在同一种作物上实现播一次收两次。

    她读研究生的时候参与过再生稻的研究,再生稻就是利用头茬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稻穗再长一季,让割过的稻桩长谷子,所以在给水稻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时候,顺便也给小麦做了试验。

    后世的再生稻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小麦的再生一直都是个具有挑战的课题。

    小麦与水稻等单子叶植物,存在强烈的基因型依赖性,限制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优良品种的遗传改良。

    水稻可以,她相信小麦也一定可以。因为她有一个绝佳的的空间实验室。

    小麦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存在差异,她选了多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高频再生小麦基因型为受体,导入其它再生能力强(如苜蓿、柳枝稷等饲草)的基因,创造转基因的小麦新品种。

    道理很简单,实验不容易,这项研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要是在后世的条件下让她研究,得花上二三十年。

    因为研究重点在再生能力上,所以产量比不上冬小麦,六月初收冬小麦的时候,亩产达到了近三石,比第一年翻了近两倍,已达到让上?乡的庄户们咋舌的地步,他们以为七月初的夏小麦会再创新高,结果表现平平无奇,是的,现在亩产一石余在他们眼中也是平平无奇了。

    收割的时候,郑里正就问她为何留那么高的麦茬。不愧是多年的庄稼人,一眼就发现了不同。

    想要麦茬再生,就得保留一定长度的植株和根系,程?说,“晋代有书记载,南方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收,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谓之抱孙谷,咱们这是抱孙麦。”

    郑里正闻所未闻,“还能复生,抱上麦孙子?”

    程娘子总是能让他们大开眼界,她说,“入冬前还能再收一次。”

    稀奇,这可真是稀奇。不用麦种,不用翻地散播,就在割剩的麦茬上,还能再长出一茬来?

    因离郑庄近,郑里正非常关注这三十亩麦茬地,日日都要去转上一回,眼看着枯黄的麦茬抽青了,又抽穗了,期间只施过肥而已,长势还不赖。

    立秋那日,王府果然安排了人来收购麦种。

    程?卖给了他们一百石的麦种,够他们种近七百亩地。

    程?特别交代,这麦种能亩产三四石,性状优异,抗旱抗病,就是不可留种。明年需要再来找她买,若私自留种,一亩半石都收不了,可与她无关。

    王府的府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