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救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虽然晕了过去,沈愿还是听到了沈东和沈西、沈南说的话。

    沈东借不到粮食的。

    回忆着脑海里的记忆来看,原身已经借过几次。

    沈愿清楚,沈家如今只有一个靠着卖体力,稍微能谋生的原身现在也就是他。剩下的几个小孩,只有沈东能干点力气活,帮家里分担。

    眼下的沈家说是借粮食,短时间内不可能还上。

    且有一就有二,在这里借粮,不亚于后世的借钱。

    都说救急不救穷,沈家这个情况,不是救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

    借的话,得做好还不上的准备。

    加上原身之前已经借过几次,村子里村民估计都被他借怕了。

    说到底,还是这个村子是真穷的要命的缘故。

    就连村长家都没有什么粮食,别说其他的村民了。

    也不是只有大树村是这样,基本上周边村子里的村民都是一样处在吃不饱饭的地步。除了和之前连年征战有关,也和国策有关。

    这里的土地,全都是在贵族封君、军功授田的军户、经商买田的田主、豪民手里。

    也就是在士族、军士、商人还有一小部分稍微有点钱的百姓手里。

    在这里,钱权利总要占一样的人,才能拥有土地。

    其他没有土地的普通老百姓,都是给这些人种地,也称之为佃户,每年的收成上交多少按主家说的算。

    到手的那些,还要再除去给官府交的税,剩下的那么一点粮,依旧不是村民可以尽数拥有,也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不需要留种,年年播种的时候,粮种主家给。这种情况下,主家给佃户原本的收成分成会比较少。

    一种是需要自留下田地需要的粮种种地,不然来年就没得粮食交税、更没得吃了。

    最后剩下的,才是老百姓真正能自行处理的。

    就那么点粮食怎么可能够一家老小吃的?

    于是麦麸、野菜、树皮面都成了大树村村民们日常裹腹的“粮食”。

    荤腥是一年到头也吃不着的,因为河里的鱼是田主的,山里的猎物也是田主的,树上的果子还是田主的。

    能允许村民扒树皮,挖野菜,已经是格外开恩。

    有的田主甚至连这些也不允许。

    沈愿回忆原身记忆里唯一一次吃肉,是五岁那年,沈父用绳索投石打了天上飞的鸟,烤了撒点黑漆漆的粗盐粒给他吃。

    在原身的记忆里,那是他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原身只吃过一次,因为打到了要拿去镇上换点陈年粟米,这样能让家里人多吃几顿饭。

    沈愿知道麦麸是什么,他前世小时候看过村子里的人拿它喂猪。但在这里,在此时,是人都不够吃的珍贵“粮食”。

    他总觉得自己小时候在孤儿院的生活十分的艰苦,如今看来,他都能算从小到大没过过苦日子了。

    这样的艰难条件,难怪古代孩子存活率不高,人的寿命也普遍偏低。

    吃不饱穿不暖,又常年劳作,身体损耗过大,人能长命才奇怪。

    沈愿猜想沈东八成借不来粮食,原身记忆里为了防毛贼偷粮没吃的,预留了一些粟米。

    被埋在灶屋的地下,只有原身自己知道地方。

    他得去灶屋看看,先吃上一口把命给续上再说。

    饿的实在是没有力气,沈愿从破门板搭建的床上起来都费了不少时间。

    最后还是沈西用瘦弱的小肩膀撑起沈愿。

    还好原身也足够的瘦小,沈愿稍微借一点沈西的力,让他带自己去灶房。

    沈家的院子不算大,黄土地夯的很实,只有三间茅草屋,呈L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