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人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商税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办?”

    朱元璋又问。

    他还是比较关心这件事的后续。

    朱允?说道:“让他们拿钱赎人,必须要交罚款和补税,如果什么都没有,不管谁来了,也走不出锦衣卫大牢。”

    朱元璋叹道:“你那些姑姑,昨天都来烦着咱。”

    “皇爷爷才不会烦。”

    朱允?笑道:“你在乾清宫,可以避开她们,谁也不见。”

    朱元璋哈哈一笑:“咱也不能,破坏你的计划,她们又真的挺烦的,家里做错了,还不认错,不管她们了。”

    他对朱允?,那是无条件支持。

    即使那些女儿们加起来,都没有朱允?重要,必须支持朱允?把商税改好。

    朱元璋又道:“除了她们,还有那些文官呢!”

    武将,朱允?解决了。

    那些文官私底下,也没少养着一些商人,帮他们经商赚钱。

    要知道当老朱的官,生活还是特别艰苦,俸禄低得离谱,如果不做点其他事情,根本养不活一家子。

    也有不少官员,养着商人的同时,知法犯法。

    他们一定会反对。

    朱允?的做法,破坏了他们的利益。

    把刀子,动到他们头上了。

    朱允?说道:“随便他们反对,孙儿明天不早朝,还扛得住。”

    朱元璋笑道:“都让高炽去扛了。”

    “他适合背锅。”

    朱允?也不遮遮掩掩,直接说明朱高炽是用来背锅的。

    治国理政过程中,有时候确实需要背锅的人。

    “孙儿今天在外面走了一天,很多政务还没处理,先回去看奏章了。”

    朱允?又道:“二叔和三叔的事情,麻烦皇爷爷抽空写两份圣旨。”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行了行了,咱知道了,回去看奏章吧!”

    送走了朱允?,朱元璋想着老二老三的事情。

    那就按照朱允?说的去做,反正早就把决定权,交给朱允?,让老二去凤阳软禁,这个混账,老朱恨不得把他拖下去,再打一顿。

    朱允?回了文华阁,这个时候,才看不到那些来烦着自己的人。

    至于奏章,通政司的官员,早就堆积在桌面上。

    他翻开看了看,放在上面的,全部是那些反对商税的奏章。

    也是通政司故意安排,他们文官很团结。

    首先让他看到这些奏章,希望可以收回对商税的改

    革。

    奏章的内容,全部是用各种道理,来论述商税改革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破坏朝廷的财政等等。

    这样的奏章,一共有二十多份。

    “本以为他们明天,在早朝的时候才提出来,没想到今天就忍不住,上奏反对了。”

    那些官员感到利益受损,一起跳出来反对,坚决不认同商税改革,特别是户部那边的官员,因为把户部的职权,打得最散。

    朱允?心想没有借此机会反腐,已经是对他们的仁慈。

    要是把自己逼急了,真的反腐给他们看看。

    说不定,又能捉一大批人。

    把这些反对的奏章,全部丢到一边,总算可以看到比较正常的奏章了。

    处理完了目前的政务,已经是深夜。

    朱允?打了个哈欠,回去东宫。

    姐姐妹妹们已经睡觉了,不过她们给朱允?留下宵夜,让一个小宫女等待,看到朱允?回来了,小宫女马上把宵夜热一热。

    朱允?见了,心里一暖。

    姐姐妹妹们,真的很好。

    ??

    第二天一早。

    那些文官们,全部往大殿**。

    可是刚进宫,就被告知,今天暂停上朝,全部回去官署,干自己的活。

    那些文官顿时炸锅了!

    他们准备好了很多东西,写了不少文章,要一起反对朱允?的商税改革,直接在朝堂上提出来,哪曾想今天不早朝?

    你不早朝,我们怎么大义凛然地反对?

    他们真的很不赞成这个商税。

    否则,他们怎么赚钱?

    “去东宫!”

    于是乎,他们一起往东宫去。

    在东宫找不到人,再去文华阁,依旧找不到朱允?,只有黄观他们几个人在。

    黄观也不知道,朱允?人在何处。

    从昨天到现在,他们找来找去,一直找不到朱允?。

    把那个商税折腾出来,朱允?玩起失踪,朱元璋又谁也不愿意见。

    唯一可以找到的,只剩下朱高炽,但找朱高炽没用,绝对不会松口放人,不管谁来了,说不放就是不放。

    他们一时间,束手无策。

    拖延的时间越长,那么对于他们越不利。

    无奈之下,那些官员只好回去官署上班,同时让人继续去找朱允?。

    他们知道没有朱允?的点头,朱高炽是绝对不敢,如此态度强硬。

    ??

    “号外号外,最

    新的大明日报!”

    卖报郎正在走街串巷,推销今天的报纸,这些在应天府之内已经成为常态。

    不少应天府的百姓,一早起来,就等这一份报纸,也成了很多人的常态。

    “卖报的,给我一份。”

    其中有人,拿出四张一文的大明宝钞,递了过去。

    卖报郎抽出一份报纸,给了这个人,转身便去其他地方送报,卖报郎可积极了,因为他们的工资真的很高。

    比起干普通的活,要高很多。

    卖的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