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35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皇帝承乾十五年,首率亲兵北讨,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中枢与前军一并声势浩大地行动起来。

    尚书省和中书省的臣工忙得脚不沾地,尤其尚书省总经全局,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尚书省眼下以穆亮为尊,穆亮与李忠互为左右仆射,左仆射位尊而右仆射位卑,再者穆亮已经在尚书省经营多年,威望要比李忠高出许多。本次出征一切要务由穆亮总览。

    穆庆已经先一步赶回怀朔,穆亮作为他同宗的族叔对备战更加切身操心。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度支尚书筹备粮草,拉上太仓令一起调度,考虑事态紧急,先就近从冀州、定州调粮。

    而李冲则去征调兵卒,此行北讨大军计划七万人,当然这是对外的说法,彰显国力威武,譬如史书上常有十万大军之语,大多也都只有半数而已。

    实际上北征大军能有五六万实数就不错了,但这于李冲而言也是不小的难关。

    本朝兵士以部落兵和兵户居多,但延熙朝少有大战,天下承平已久,亲征大战靠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临时募兵。

    此时刚过了秋收,恰好避开了农忙时,征调民夫还不至于耽误农产。但临近寒冬要去打仗,战场上刀剑无眼,丁户畏惧也在所难免。

    此一战非战不可,但一战过后还有多少人能回来,享受胜利的荣光呢?

    李忠幽幽地叹了口气。

    不过说到底,他们这些人都是要留守京中的,真正忧心,又或者是激动的还是要随驾出征的人。

    陛下亲令,以阳平王元颐和平原王陆睿为都督北征军事。陆睿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可堪统领。元颐又是武川镇将,对柔然再熟悉不过。

    陆睿还道,想带着儿子一同去,好见识见识前线是怎样排兵布阵的,好叫陆家后继有人。

    这话就对上了皇帝的胃口,他也盼着年轻一代随军参战,于是欣然同意,还额外加封陆希清为中军将军。

    陛下初次领军,却知道轻重缓急,不妄自托大,知道要跟在老将身后学,大臣们也很欣慰,于是并无异议。

    而太华殿中,白准的心情却颇为微妙。

    陛下此番北征,竟专门把抱巍叫回来了。

    抱巍从前是宫中的中常侍,深受太后和陛下信重,累迁殿中侍御尚书、大长秋卿,在宫中已升无可升。后来,陛下恩典赐封他为泾州刺史,加封公爵。

    ??泾州,是他的老家。

    那是给他荣养天年的恩赏,众人都以为他衣锦还乡,再不回来了。

    白准初来御前时还受过抱巍的教导,教他如何在御前当差。抱巍出宫后,他便晋升中常侍,伺候陛下左右。

    他当然对这个老中常心存感激,可一旦这人回宫,他在陛下跟前的位置就要往后挪了。

    且看见抱巍现下正在殿中涕泗横流,诉说对陛下和太后的感念之情。

    许久不见,抱巍竟已花白了头发,皇帝见了也不免动容。

    皇帝幼年时,太后身边最信重的内侍便是抱巍,他长在太后膝下,也最亲近这个内侍。

    甚至可以说,太后忙于政务,更多的时候是抱巍在带着他这个孩子。

    有着太后的信重和陛下的厚爱,抱巍一路坐到了宫中宦官第一人的位置。只是后来年岁大了,陛下怜惜其辛劳,恩准其还乡终老,还加封刺史之职,可谓天恩隆盛。

    如今陛下初次亲征,又想起了这个旧臣,不免叫人感叹陛下情义深重啊。

    “抱翁,身体康健否?”

    “托陛下的洪福,臣身子骨还算健朗,还能为陛下效力多年。”

    皇帝听了很高兴,又问道:“回乡住得可还习惯?”

    抱巍笑眯眯地回道:“人之故土,当然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