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瓷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在学堂上学,和在家读书还是有些不一样的,首先是上课的时间增加了,以往林安澜每日只需听一到两个时辰的课,其余时间愿意做什么都可以。

    学堂上课的时间为辰时中到正午时分,之后一个时辰的吃饭和午休时间,下午未时中到申时末继续上课。

    换算成现代的时间,便是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到五点,总共七个小时。

    下午放学时间算早的,但任先生经常会布置课业让回家做,次日检查,有时候是背书,有时候是写字。

    任先生将这些刚开始上学的学生所在教舍称为小班,另外一个称为大班。

    他对小班的学生要求是放学便要回家,做了课业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大班则是下学后多留半个时辰自习,他会在教舍前头坐着,若需要答疑,随时可来问。

    如此因材施教,林安澜觉得这古代的先生也不是那么古板,还是很有自己的智慧的。

    说起做先生,林智也颇有经验,他之前是国子监的太学博士,可以称得上是大虞朝官办学府中最顶尖的一批先生之一。

    自从村学正式开课,林智也经常到学堂附近散步,听任先生讲课。没过几天,他就把家里的小学堂搬到了村学里,占了最后一间教舍。

    对此,任先生欢迎之至,没有半分不满。

    林智还是只教自家的几个孩子,并不干涉任先生的教学,只是下学后经常与任先生对坐下棋喝茶,说些学问上的事,任先生若有不解之处,林智也会耐心解答。

    时间如流水般过去,直到夏收时节,村里有了不小的变化。

    早先播种下去的稻谷长势喜人,麦田里一片金黄,麦穗沉甸甸的,任谁看了都觉得今年定是个丰收年。

    上半年天气还算正常,雨水充沛,水稻成熟前会不会有变化不得而知,现下需要收割的麦子肯定是个好收成。

    除此之外,村里距离林家大宅不远处起了一处作坊,名为‘织缎坊’,正是吴月皎和周佩宁二人合作开起来的。

    从成都和江南聘来的五位织娘已到位,如今正在研究织法,还未见到成效。

    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为收麦做准备,学堂里放了假,林智也跟着给他的五个学生放假,让他们好好轻松几天。

    “爹,我们不去田里帮忙收麦吗?”林大郎问道。

    林智说道:“你若想去体验一番也可,咱家就不集体出动了。”

    自从上次插秧之后,林大郎时常去田间进行调查,前阵子终于写出了篇关于农事的策论来给林智看。

    这策论虽然还有不足之处,但依托于事实,真实在乡间调查过所写文章就是比空谈要言之有物。

    林智没像以往那样在上面做修改点评,看过后又原样还给了林大郎,让他继续思考调研,再有新的想法就往上添加修改。

    因此林大郎很关心农事,夏收也想去看看情况。

    林易则在准备去往瓷山一趟,这次不是去一两天,而是归期不定。

    他此行是去做画师的。

    瓷窑那边陆续又送来几个样品,一次比一次好,最近的一个已然达到他的要求,已经可以开始尝试大规模烧制了。

    没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