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把人民的,还给人民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大塘镇的清晨,阳光洒在水泥路面上,空气中飘着早点摊的热气。

    刘老汉蹲在街边,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眯着眼睛望向远处的工业区。那里,机器的轰鸣声从早到晚没有停歇,曾经的废墟变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

    “真邪门了啊!”

    他咂巴着嘴,和旁边的老张嘀咕。

    “那个新来的郑镇长,还真不是光耍嘴皮子的?”

    老张咬着油条,含糊不清地应道:

    “谁知道呢,以前那些官儿,哪个不是喊着‘振兴’、‘发展’,喊完了人就没了影?这位倒好,才几天啊,厂房都给他翻新了!”

    两人相视一眼,眼中都是疑惑和隐隐的期盼。

    大塘镇的居民已经习惯了失望。

    他们见过太多干部来了又走,听过太多口号喊得震天响,最终却什么都没留下。所以当郑仪上任时,镇上的人只当他是个来镀金的公子哥,没人指望他真的能改变什么。

    可这一次,事情似乎不太一样。

    仅仅半个月,大塘镇工业区的变化让人瞠目结舌。

    废弃多年的纺织厂被重新规划,变成了“就业服务中心”,门口贴满了招聘启事。曾经的失业青年们排着队登记,眼神里终于有了一丝光亮。

    “一天70块,包午饭!”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攥着刚领到的临时工资,兴奋地对同伴喊。

    “老子终于不用靠爹妈养着了!”

    在郑仪的推动下,捷诚物流、宏达电子等企业开始入驻,承诺第一批招聘150人以上。

    更关键的是,镇上还开设了“产业技工培训班”,教年轻人学数控机床、电气维修、物流管理等实用技能。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向森站在车间门口,对着第一批学员喊话。

    “你们学成了,工资起码4000起步,比县里还高!”

    台下,一群年轻人坐得笔直,有的还拿着笔记本认真记着,像是抓住了这辈子唯一的机会。

    而郑仪,从未停下脚步。

    他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出现在镇政府,夜晚离开时,办公楼的灯往往只剩下他一盏。

    他走访每一户困难家庭,倾听失业工人的诉求,甚至亲自去工厂和老板谈薪资标准,确保工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郑镇长,真的能行吗?”

    一个曾经的纺织厂老工人拽着他的袖子问,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怀疑。

    郑仪没有说什么豪言壮

    语只是拍了拍他的手背:

    “叔您等着看。”

    他真的做到了。

    短短一个月大塘镇变了样。

    失业青年拿到了工作废弃厂房重新运转就连镇上的小饭馆都因为工人们有了收入而多了生意。

    “我家那小子居然每天主动去上班了!”

    “镇政府门口那堆垃圾终于给清理干净了!”

    “听说下个月还要修篮球场?!”

    镇民们聚在茶馆里议论纷纷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这个叫郑仪的年轻人和他们见过的所有干部都不一样。

    就连镇上最顽固的老李头都不得不承认:

    “这小子……是来干实事的。”

    连绵的秋雨刚停郑仪的皮鞋就已沾满了泥泞。

    他踩着湿滑的土路走向大塘镇最偏远的山脚下??老赵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墙皮剥落屋角塌了一小块用塑料布临时挡着风雨。

    “郑镇长您真来啦?”

    老赵佝偻着背站在门口搓着手有些局促。

    他三天前在镇政府门口拦住了郑仪结结巴巴说自家房子快塌了问能不能申请危房补助。当时郑仪二话不说掏出笔记本记了下来只说了一句:

    “三天后我亲自去您家看看。”

    老赵本来没当真。这几年来他找过镇政府不下十次得到的答复永远是“材料不全”“再等等”“指标不够”。

    可今天郑仪真的来了。

    没带记者没带摄像机同行的只有一位眯着眼

    “赵叔进屋说。”

    郑仪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跟着老赵走进昏暗的屋内。

    屋内比想象的更破旧。

    一张瘸腿的桌子两把吱呀作响的凳子灶台上搁着半碗吃剩的咸菜。墙角堆着几个发霉的麻袋是老赵平时上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