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信号,底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回到招待处,郑仪仔细翻阅王学文提供的材料,不由暗暗佩服。

    这份《临州市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分析》条理分明、数据翔实,不仅详细梳理了市管干部的优缺点,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梯队建设方案。

    其中对李远的评价尤为亮眼:

    “**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突出”“作风正派”.几乎是用上了所有正面评价用语。

    而在最后的建议部分,王学文更是明确建议:

    如果组织上考虑调整常务副市长人选,李远是最适合的人选。

    “有意思.”

    郑仪合上材料,拨通了李长庚的电话:

    “李处,王学文今天的表现很有趣。”

    他将情况简要汇报后,电话那头沉默片刻:

    “你怎么看?”

    “王学文在向我们示好,同时也在示好李远。”

    郑仪分析道;

    “他想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即便张松林是他提拔的,但他与李远并无矛盾,甚至不介意李远接任常务副市长。”

    “老狐狸。”

    李长庚轻笑一声.

    “他是不是还特意强调‘稳定’两个字?”

    “是的,他建议临州班子‘内部产生’接替人选。”

    “不出所料。”

    李长庚似乎早有预料.

    “王学文这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换届布局。”

    郑仪心念一动:

    “您的意思是说.”

    “王学文已经五十五了,明年省里换届,他想再进一步。”

    李长庚直截了当.

    “张松林出了事,他必须重新调整策略。”

    “所以他选择拉拢李远?”

    “没错。李远既有老**的背景,又得到组织部的认可,王学文现在只能借力打力。”

    郑仪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你现在要做的,”

    李长庚指示道:

    “就是保持观察,既不要接受王学文的示好,也不要拒绝。”

    “明白。”

    “另外,对李远的考察要加快。”

    李长庚补充道:

    “张松林跑路后,临州的班子调整很快就会提上日程。”

    第二天一早,郑仪刚走进临州市政府办公楼,迎面便碰见了李远。

    “郑处长,这么早?”

    李远笑着迎上来。

    “听说您昨晚加班看材料到很晚。”

    郑仪不动声

    色地点头:

    “工作要紧。”

    李远看了眼走廊四周,确认没人后,压低声音道:

    “有个事,想跟您单独聊聊。”

    郑仪目光微动:

    “好啊。”

    两人没回办公室,而是步行至政府大院后的一个小花园,四下无人,只有几只麻雀在树梢间跳跃。

    “郑处长,”

    李远站定,语气沉稳。

    “张松林的事,对临州影响很大,但我觉得,关键不在这件事本身。”

    “哦?”

    郑仪不动声色。

    “那在于什么?”

    “在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李远目光直视着郑仪。

    “临州现在的发展模式,有些该调整了。”

    郑仪心中微动,李远这是话里有话。

    “李市长有什么想法?”

    “张松林走的是‘引资优先’的路线,GDP数字很好看,但代价太大。”

    李远轻声道:

    “土地让利、税收优惠、环保放松……有些事,看似发展了经济,实则埋下了隐患。”

    郑仪挑眉:

    “所以您的意思是?”

    “我想推动‘治理型发展’,不靠低质量引资冲GDP,而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效能、注重可持续性。”

    郑仪凝视着他,忽然笑了:

    “李市长,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行的。”

    “当然。”

    李远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夹,递给郑仪。

    “这是我最近梳理的临州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包括一些转型建议。”

    郑仪接过,略一翻看,便发现里面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精确到具体产业、政策调整点的详尽方案。

    “您这份东西……”

    郑仪合上文件。

    “是打算做什么?”

    李远笑了:

    “郑处长,您觉得呢?”

    四目相对,两人心照不宣。

    李远这份方案的真正用意根本不是讨论经济模式,而是一次**表态,他在向组织部表明,如果让他接手临州的经济发展工作,他会走一条和张松林截然不同的路。

    一条更符合当前中央政策风向的路。

    而他将这份材料交给郑仪,就是在传递一个更深的信号:

    他不仅有能力,还有清晰的施政思路,并且愿意接受组织的考察。

    郑仪微微点头:

    “您

    的想法很有价值,我会认真看看。”

    李远轻轻舒了口气,知道自己的信号已被接收,他看了看表:

    “郑处长,待会儿有个开发区座谈会,您有空的话可以一起来听听。”

    “好。”

    郑仪应下。

    两人并肩走向办公楼,看起来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公务交流,但彼此都清楚,这短短十几分钟的对话,已经改变了很多东西。

    李远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信号,而郑仪,正是接收这个信号的关键人物。

    走出小花园后,市政府副秘书长宋清正站在走廊拐角处等候,见李远过来,他快步跟上。

    “市长,谈完了?”

    宋清小声问道。

    李远微微点头,脸上没什么表情。

    等两人走远了些,宋清忍不住问:

    “市长,那个郑仪……真有那么重要?他不过是干部一处的一个副处长,值得您亲自表态吗?”

    李远脚步一顿,瞥了宋清一眼,语气令人琢磨不定:

    “宋清,你在机关待了十年,怎么还是这样的眼光?”

    宋清一凛,连忙低头:

    “市长,我只是觉得……”

    “觉得他年轻?觉得他资历浅?”

    李远缓步走着,声音低沉:

    “你知不知道,李长庚过几年快退了?而郑仪,恰恰是李长庚在力推的人?”

    宋清一愣,这才意识到问题关键。

    李远冷笑一声:

    “还有一点,你更不要搞错了??郑仪不是普通副处长,他是从巡视组出来的,是王部长亲自送进组织部的人。”

    宋清愣了一下。

    江东省组织系统的权力格局,他多少了解。

    省委组织部的王振国部长自然不必多说,而李长庚作为干部一处处长,掌握着全省核心干部考察调配的关键权限。

    如今李长庚即将退休,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就是未来几年江东人事变动的风向标。

    而郑仪,极有可能是王振国和李长庚共同选定的**人。

    “现在明白了吗?”

    李远淡淡道:

    “郑仪今天来,不只是在考察干部,也是在考察我。”

    宋清心头一震,立刻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轻视有多愚蠢:

    “市长,是我短视了。”

    “宋清,在官场里,永远不要小看年轻人。郑仪25岁破格提副处,巡视组办过东海集团案,现在又进了干部一处,你觉得这全是运气?”

    宋清心头发紧:

    “我明白了……”

    “他不是来给上面打工的,他是来负责这次**的。”

    李远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而现在,我需要让他看到我的价值。”

    宋清深深吸了口气,彻底收起了轻视之心。

    的想法很有价值,我会认真看看。”

    李远轻轻舒了口气,知道自己的信号已被接收,他看了看表:

    “郑处长,待会儿有个开发区座谈会,您有空的话可以一起来听听。”

    “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