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第62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北宋时期,随着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催生了以“说话”也就是讲故事为主的民间伎艺。

    勾栏瓦舍中的“说话人”分四派:小说,讲短篇白话故事,情节曲折;讲史,演述历史兴亡,如《三国志平话》,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奠基;说经,宣讲佛经故事与儒家义理;合生,则是即兴编唱、滑稽调笑的伎艺。此外还有地方戏剧,如永嘉杂剧传入东京,多以婚姻悲剧为题材,反映市民情感诉求。这些话本作为说话艺术的底本,打破了文言文学的垄断,成为明清小说的重要源头。

    吴悦萌生出创办戏馆的念头,正是因为她意识到:因为官家小娘子们管教森严,不轻易见到外男,并且她们背后都有家族可以依靠。但是那些不识字的底层女性,没有办法接触到她写的报复社会文,这些风险最高的人群又如何规避伤害呢?甚至在受到伤害,如何自立而不会自怨自艾只能忍气吞声?

    那么还有另外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力度更广,更易深入人心、引导观念,那就是戏剧。回想儿时看过的影视剧,吃的都是什么细糠啊。既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这般弘扬女性自主的经典,也有《一帘幽梦》《烟锁重楼》等颠覆传统婚恋观的作品。虽然有些剧情炸裂三观,但是都在隐晦地传递女性应该以自己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相较于传统女性“三从四德”的规训,应该具有勇敢放弃和拒绝的勇气。

    这种软实力,也可以称为文化输出在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力。文字至多只能影响识字率仅5%的人口,而戏剧却能覆盖全体底层民众。即便目不识丁,也能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感知其中的思想内核。

    在西方启蒙时代,戏剧也是启迪民智的重要载体。在识字率低下的十七、十八世纪,伏尔泰等文豪纷纷以戏剧为工具,将说教与情感融合:其剧作既具生动情节,又蕴含哲理思辨。剧本中暗含着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冲突,恰好可以通过角色口中展现多元观点。好的叙事甚至可以有核武器一般的危害,比如后世某大国便借英雄电影塑造"唯有他们国家能拯救世界"的叙事,实施文化侵略。

    吴悦计划将狗血文改编为戏剧,以此撼动固化的思维模式,推动部分女性的思想解放。狗血文在后世,那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都可以凭借强情节特质吸引观众。那些激烈的情感冲突、戏剧性桥段(家庭矛盾、婚姻困境、女性生存难题等),可是能霸占热点热搜的爆裂议题,在古代那不给这些娱乐项目少的古人天雷轰顶一般的震撼!

    当然,还是要超越单纯的娱乐性质,她决定夹带点私货,来一点那么些社会意义,那什么女戒读的整个人PTSD都犯了,她要在狗血剧情中加入女性自主、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主题!要让听戏的人都意识到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而戏剧里的一些桥段甚至提供后期供人反思的动力。

    这一创作思路暗合启蒙时代戏剧的核心精神,不能是居高临下的教化,而是通过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实现对自身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