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第64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王则本是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幼年因饥荒被卖为牧羊人,后加入贝州(今河北清河)军队。他利用弥勒教(民间秘密宗教)组织信众,宣扬“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密谋起事。

    吴父也被抽调至河北参与平叛。刘耘娘一边替丈夫收拾行囊,一边抹眼泪,不住追问:“非得去不可吗?你不是已调任供备库副使,在后勤管理军械装备不好吗?为何又要上前线?”

    吴父却满不在乎地说:“区区小民反叛,我连西夏的铁骑都杀过,还杀不得他们?”

    见妻子仍是忧心忡忡,他才安慰地说:“这次可是曹家特意为我疏通的关系,让我参与平叛。只要得胜归来,便能凭此功劳进入三衙,也不必再等磨勘满三年。放心,我自会留意安全。”

    吴悦也被自己的理所当然狠狠背刺一击,紧急开始关注往年史载的叛乱记录。她偷偷找到柳永,在其处翻阅了他整理的民变资料,这才发现,民变高发期本质上与“民生危机的峰值”重合。

    冬季寒冷,农业停耕,灾民若缺乏储备粮,极易陷入绝境,且冬季为农闲期,人口流动性低,矛盾易在聚居地累积爆发。王则此次起义,正是利用冬季的生存压力(缺粮、缺衣、严寒)令民众对官府的容忍度降至冰点,从而便于在低温环境下组织动员。

    春季(青黄不接期)亦是民变高发期,经冬季粮食消耗后,农历二、三月的春季成为“青黄不接”期,旧粮已尽,新粮未熟,底层民众易因饥饿引发动荡。

    夏季(灾荒叠加期),高温、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如黄河决口、南方涝灾)频发,农田被淹,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民众生计无着。

    即便到了本应收获的秋季,若遇旱灾、虫灾(如蝗灾),导致秋收无望,农民失去全年生存依赖,亦易铤而走险。如唐代黄巢起义爆发前,河南、山东连续多年秋旱,民众“相聚为盗”便是明证。

    而吴悦毕竟还是与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截然不同,她畏寒不外出,畏热不外出,畏日不外出,畏雨亦不外出,深受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对底层的生存危机缺乏认知。正是这种“理所当然”导致了她的误判,王则兵变又一次给她上了一课。

    因吴父外出平叛,全家原本欢乐的氛围变得低沉了些。要知道吴父今年已47岁,在古代已算长者,这把年纪还要在战场上厮杀,体力与精力终究难敌年轻人。

    刘耘娘在丈夫出发后竟一病不起,这让吴王氏不得不责备儿媳。她站在床边质问儿媳:“如今家中唯有你是顶梁柱,此刻却倒下了。绮娘虽暂住在家里,但终究是外嫁女,且还在坐月子,难不成要让她起来操持家务?还是要让八岁的幼女担此重责,或是靠我这把老骨头操劳?”

    吴悦只得宽慰母亲,也解释道:“此类民变多由底层民众发起,缺乏组织性,他们反抗压迫不过是为求生存。与军队或军事集团发起的战争相比,本身缺乏组织性与纪律性,没有军事力量的专业性与破坏性,更别提颠覆政权。因此,这类民变很容易被镇压。父亲作为禁军出身且参与过西夏战事的老兵,此次应该正如他所说,并无风险,不过是积累军功,以便来年晋升。”

    刘耘娘在婆母和小女儿的劝导下,终于振作起来,让一家人都放心不少。

    今年的春节过得很是凄凉??当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