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70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吴父在徐州府衙留置了两个月,直至中秋方获释,此次暂留实则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不少人以为这次风波会牵连甚广,谁知却悄无声息的平复下来,连石介都仍担任濮州通判,未受牵连。吴父作为七品武官,本就人微言轻,在朝中那些大佬眼中不是什么重要角色。

    只不过是曹俣得知消息后,担心冤及池鱼,这才特意托关系请御史将他暂留徐州,以免卷入风波。他还觉得过意不去,当初让吴父因平定王则之功回京,中途本想让他再积累些资历,才让他再去徐州,不料横生变故。

    吴父对此颇为感激,并不责怪曹俣好心办了坏事。这番波折,反而让他想通了一些事。

    此前朝廷曾下诏,贝州境内若有人能引导官兵擒获叛贼王则,即授予诸卫上将军之职。

    这诸卫上将军为正三品,属武官高阶寄禄官,地位仅次于节度使、枢密使等顶级武职。

    不过,北宋的统兵权实际由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长官(都指挥使等)执掌,枢密院则握有调兵权。诸卫上将军虽为正三品高阶寄禄官,却仅表品级待遇,需另加差遣(如知州、判某司)方能获得实职。因此,该官职本质上是荣誉称号。

    吴父自然不敢奢求此等殊荣,此次平叛大功本属河北安抚使明镐,他奉诏平叛后,回京就会加授诸卫上将军之职。

    在原历史线中,贝州百姓汪文庆等人曾将密信绑于箭上,从城头射向明镐营帐,约定充当内应。是夜,他们自城头垂下绳索助官军入城,首批登城者约数百人。然义军及时察觉,组织兵力抵御。先登的官军为独占功劳,竟砍断绳索,致使后续援军无法上城,登城者因寡不敌众,只得与汪文庆等人沿绳索缒城撤退,因此镇压不力。加之枢密使夏竦素来厌恶明镐,遂暗中阻挠,朝廷不得不改派文彦博主持平叛,将明镐降为副手。

    但在当前时间线中,明镐的平叛进程却异常顺利。

    而这一切皆得益于吴父及其麾下弟兄的拼杀。

    早先提及,宋代军功以先登(率先登城)、陷阵(冲锋破阵)、斩将、夺旗为四大核心功绩,此外亦以首级数量、缴获物资、奇功(如谍报、内应等特殊贡献)作为评定标准。宋朝为缓解社会矛盾,长期推行募兵政策,大量吸纳流民、罪犯入伍,形成“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的兵员招募恶性循环。士兵仅为糊口而战,缺乏忠诚与斗志,一旦军饷拖欠或不足,极易溃散。

    更兼为防武将专权,宋朝推行“更戍法”,频繁调换防地而保留军官编制,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既缺凝聚力,亦乏系统训练。宋初过度依赖财帛维系军队规模,中后期因财政崩解无力兑现军功赏赐,叠加腐败滋生、兵源素质低下、文官统军混乱等积弊,最终陷入中后期“无钱不战、战亦难胜”的困局。

    宋徽宗时期,河北边军存在军纪涣散、装备匮乏与战斗力低下等问题。其战斗力衰退直接导致北宋在靖康之变中迅速溃败,金军仅以数万兵力便突破河北防线,最终攻陷汴京。这源于《澶渊之盟》签订后,河北边军因辽国停止大规模入侵而长期处于和平状态,逐渐形成骄惰不练的积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