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第72章(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通信案终于尘埃落定。大理寺与御史台经四个月追查,收集全案材料,最终认定此事子虚乌有,奏报仁宗。
仁宗一面称石介受了委屈,另一面却对发起无端指控的夏竦安抚备至,甚至赞誉其“为国尽忠”。随即又下旨将石介调任广南东路惠州知州。此举看似升迁,实则明升暗降。
要知道,知州作为州级最高行政长官,全称“知某州事”,统管一州民政、军事、司法诸务。通判名义上是知州副职,实则肩负监察之责,时称“监州”。其职责包括与知州联署公文、监督地方官员、参与财政司法决策等。通判官阶虽低于知州,却由皇帝直接任命,凭借皇权赋予的监察权,实为知州的“影子长官”。
因此从明面上看,石介成了一州的最高长官,然而他仍需受到通判的制约,且惠州与他此前所在的濮州相差甚远。
濮州位于开封府附近,属于中原传统区域,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农业发达,又靠近汴河漕运路线,商业活动频繁,是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主户4.6万户、客户1.3万户,合计近6万户,约25万人口。而惠州原名祯州,因避仁宗名讳而改名,此地民众多以捕鱼为生,属穷乡僻壤。按宋代户籍制度,统计以“户数”为单位且仅登记男丁,彼时惠州全境人口刚满一万户。
被调往这远离行政中枢的惠州,世人普遍认为石介再无起复之日,这意味着他在仁宗心中已然失宠。但石介并未为此感到遗憾、生气或难过,他赶在冬季天冷前、调令正式下达前,将羊毛工坊筹备得初具规模,成功产出数千件羊毛衣并交付州府,这才放心卸任。也没有回家过年,而是来到吴家城外的庄园,与自己的两个弟子及吴家一家共度佳节。
原来,自从吴夏考中解元后,每日都有人打听他过年何时返京。去年因备考未归,今年既已考上举人,且今年也要参加省试,怎么说也该回京了吧。
刘耘娘与吴父认为,儿子马上十九了,虽说眼下是相看婚事的黄金年龄,但倘若他考上进士,能找的人家岂不是更优?榜下捉婿本是宋代传统习俗,他们并未奢求宰相之女下嫁,寻常文官世家亦可。要知道,现今还有许多士大夫家的女儿因嫁妆不足而大龄待嫁,而吴家择媳不重嫁妆,只重人品,这还不能仔细挑个好的?
如今周边来打听的多是商户,他们已看不上这些人家,一心想为儿子娶个诗书世家的女子为儿媳,只是不好公然拒绝,便借口称儿子要随侍先生,专心备考。
因此,他们让吴夏暂且不要回到京城家中,而是去城外庄园居住。
吴悦一听便喜上眉梢,开心得很。她早想试试壁炉在冬天的效果,还打算尝试户外烧烤??去年因吴父离京平叛,家中人心惶惶,全无过节的心思。今年恰逢吴夏无法回京过年,而石介也去职打算年后去惠州赴任,因此她顺便邀请了石介一家一同来庄园过节。
此刻,她蹲在庄园的鸡圈外,青枣在另外一边喂鸡。待鸡群吃得正欢时,她便瞅准时机冲进鸡圈捡鸡蛋,再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