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34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也可以用热水冲泡。盒内也附有食谱,诸位大人闲暇时不妨尝试制作。"

    吴悦为他们每人准备了低配版琥珀叠翠糖??以猪油炒米,佐以红枣、栗子。

    后面两个都是当前北宋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栗子既可鲜食,也可晒干储存,常作为粮食补充,尤其在饥荒时充作代粮。红枣耐旱,适宜北方干旱地区种植,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都为重要产地。《宋会要辑稿》提及河北沧州“枣林成片”,京东路(今山东)枣树繁茂。红枣易储存,北宋时作为重要干果和饥荒储备粮,民间还有“枣熟半年粮”之说,可见这两种在北宋之常见。

    富弼收下礼盒,反问,“小娘子都将食谱授予我等,日后怎么开店?”

    古代,食谱也是一种资源,通过家族传承,可以带来竞争优势,然后垄断市场获得高昂的利润。

    她笑着答道:"这天下的生意怎么可能让一个人独揽的?再者说,给大人们的这份食谱实为简化版,只适长途旅途。虽然耐饥便携、制作简易,却滋味寡淡,只不过是一时权宜之策罢了。”

    这份食谱确实简单,她将炒米和炒面配方一起列出。按四成米或面、四成炒豆粉、三成栗子粉的比例混合,加少量猪油粘合,压制成块状。可蒸制一个时辰,亦可暴晒两日。用油纸包裹携带,内置花椒叶驱虫。食用时,可以掰碎干吃,搭配凉水或茶水,也可加热水调成糊状,类似后世的“速食粥”。

    泉州民间就有这样一种古老面食很是类似,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入闽抗击倭寇时,泉州百姓为将士准备了可随身携带的干粮“布袋炒面”,即是流传至今的“三合面”,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其制作方法就是把炒过的面粉、糖粉、油葱花拌和,经开水冲泡搅拌成糊,充饥美食两相宜,具有香甜可口、健脾补胃。

    富弼不置可否,点点头,收下了这份礼盒。

    吴悦只希望他能看一眼这个食谱,并且决定尝试一下。

    因为就在今年,暴雨会导致河北发生严重水灾,数以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以京东路最为严重,流民有六七十万之多。富弼到任后,劝谕官民捐粮,辅以官廪赈济,并征集公私房舍十余万间安置流民,供给柴水,终于使五十余万人获救。

    因此这炒面/炒米不只适合当行军粮,也适合当应急粮。因为水灾过后,会缺干净的饮用水和干燥的木柴,运输赈灾粮入灾区时,也会因为缺水与柴而不易炊事。但是这个不需要烹煮,配些水直接服用就可,实在是赈灾的良方啊。

    吴悦将各位大人一一送至巷口,最后唯有石介落在后面。

    她拉着兄长,执意要送石介回府。

    在吴夏去拉牛车过来时,吴悦轻轻扯了扯石介的衣袖,小声地问“先生,弟子想问现在杭州知州是何人?”

    石介似乎并不意外弟子有悄悄话与他说,也小声地回道:“说吧,你想做什么?”

    她莞尔一笑,为师徒间的默契暗自欣喜:“我听闻杭州有个工匠很是不凡,不知先生可否派遣些人去,将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