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63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魏都知暗自松了口气,她此前未告知柳永便径直领人前来,还担心对方动怒,如今看来竟是多虑了。

    二人此前相聚时,柳永曾提及这位吴小娘子,言辞间满是钦佩,称这半年来京中政坛风波不断,皆因这小娘子搅起波澜。他更抚掌大笑,嘲讽那些年近古稀的高官,算学能力竟如幼童般笨拙。

    魏都知从柳永的言语中早觉察出他对吴悦的好奇,是以当朱恒朱官人前来相托时,她略作迟疑便应了下来。

    待将柳永迎入坐席,魏都知欲退下回避,却被吴悦拉住衣袖,笑吟吟地恳请她一同留下,莫要见外。

    柳永闻言诧异,抚须轻笑道:“原来吴小娘子并非特意寻我?”

    吴悦道:“还请耆卿先生海涵,实则是有一事欲与二位相商。”

    说着便请魏都知同坐,“也望都知莫要见外,且听我细细道来。”

    随后就说明来意:她计划开设一家戏馆,想请魏都知处的伎子再就业。

    时下京中流行的地方杂剧已有简单的角色分类,虽尚未形成严格行当体系,却初具雏形。如末泥(剧中男主角,类似后世生行)、引戏(兼具报幕与串场功能)、副净(扮演滑稽反派)、副末(配合副净插科打诨)、装孤(专饰官员角色)等。因此,剧这个概念对魏都知和柳永来说都不算陌生,只不过在北宋时期算不入流而已,登不上大雅之堂。

    中国戏曲行当体系要历经演变,从元杂剧“末、旦、净”为主开始系统化构建,至明南戏发展出“生、旦、净、末、丑”的初步分类。在到清代中叶,徽班进京后融合诸地方戏,最终形成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成熟体系。

    她坦言想开设一家戏馆,专演柳如烟色改编的剧目,且全部由女性演员担纲。此举也是为年老色衰的伎子谋一条新的谋生之路,还希望采用相对成熟的角色分类体系,甚至会定制专门的舞台服饰、妆效乃至配乐。

    闻得“柳如烟色”,柳永抬眼将吴悦上下打量,若有所思道:“原来这柳如烟色亦是小娘子的手笔?不知是哪些女娘所著?故事倒饶有趣味,只是太过俚俗,文辞稍欠雅致。”他倒未怀疑出自落魄士子之手,毕竟其文笔确实算不得工整。

    吴悦莞尔一笑,权作默认。她心知以白话文写作已是极限,这正是为何需与行家合作??谱曲润词等事宜,还需仰仗专业人士。就像后世,为什么还特意有编剧一职,当然是因为小说家的小说不能直接搬去演。

    魏都知听罢心下微动,试探地望向柳永,似在征询其意见。

    柳永沉默良久,方沉声问道:“不知吴小娘子此举究竟为何?”

    他早知柳如烟色的文字看似浅白,却在虚幻可笑又可恨的情节背后,暗藏对女性命运的深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