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二十二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马急行在黄土烟道上,如其主人般,心不可切,抬头仍见日出东天,把日影照得西斜,等她回了院落,正是日中。

    仆役去了,院落只留两人,只不过另一人还未回,于是那颗长了新芽的枣树下,仍只坐了一人,如往常般,支在那块薛记的牌匾下,放空,沉思。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明。

    民国,新时代。

    记忆飞快在数十种形制中搜寻,比对。

    甚至起初这个念头出来时,还蹦出几次西边的服饰。

    下一刻便被打上了叉号请了出去。

    有句话说得没错,有些服饰不同代,但其中气蕴一脉相承。

    一针一线,俱是千年的流承,内敛,庄重,不张扬却蕴含文明的痕迹。

    只是这次步子跨的有些大,她想来套长衫。

    在她听从文人这个词语时最初的印象。

    一个文人,执了利剑的文人,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人,一个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个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向上走的文人。

    也是战士,也是那么一个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救国图生存的战士。

    也是青年,五四腥风血雨,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他们一道道,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创造了一片新天地。

    这长衫,承上启下,见证了那个时代人。

    长衫,先生。

    多么磅礴,多么重的一个称呼。

    这个时代,她仍愿意将历史赋予这长衫的意味交与这些青年。

    风吹,嫩芽摆着,衣衫动着。

    院落正中,可见一人躺在榻上,看天,看云。

    她是个只会做各朝衣式的,与创新不行。

    她要出手,便是这长衫了。

    两个问题。

    接受度与成本。

    成本简单,这方面直接计算罗列其上即可,不论何等袍服,绝没有比长衫更便捷,更省布料,更易缝制的衣式了。

    问题自始至终便有一个,这勉强可说成变制袍服的的长衫会不会为学子接受?

    国子监那些博士又怎么看?

    两批人,若是学子也接受不得,那国子监乃至朝堂更不必说了。

    巧文还是迷茫,一方面思索后,确实长衫成本最低,客观上对学子有利,另一方面因其上历史她也不愿就此放弃。

    执着般希望能有人呈其气韵。

    叶子晃啊晃,鸟儿飞啊飞,不久,门吱呀一响,有人回来了。

    巧文早已闭了眼睡着了,薛枝进来一看,便知这人定是又在思索什么了。

    何苦这么忧愁,眉头皱得这么深,衣裳也不知盖件,着凉了可怎么办?

    他看过,回屋拿了件干净衫袍,慢慢披上。

    巧文便是在一阵好闻的皂角味道里醒来,刚一睁眼,只见天空炊烟袅袅,一道白烟直上蓝天,她扭头,看那东边一扇小门,安静立在那里,不时有柴火劈里啪啦声响来。

    很快,里面出来一人,白色衣角有些发黄,悠着到了她身边,“醒了?”

    “买了烤羊腿呢,快起来吃罢。”

    又看了一看,说道,“天还是凉,在外睡着还要披间衣裳的。”

    巧文已慢慢起身,靠坐在榻上,很是无力的样子。

    也像是刚起时的没精神,可薛枝一看,便知她必不是这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