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新盐上市!百姓子民的欢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因天津卫与芦台盐场相隔不过百里,水路陆路皆通畅,三日后,首批十万斤芦台精盐便顺着海河运抵天津卫码头。

    刘老三早已带着二十多位分销商在码头等候,这些分销商多是天津卫本地的小商贩,有走街串巷的货郎,有镇上杂货铺的掌柜,还有城郊集市的摊贩,个个都揣着干劲——他们早就跟刘老三签下分销协议,盼着靠这新盐赚一笔。

    “都把家伙什备好!”刘老三站在盐船旁,声音洪亮地指挥着,“按之前分好的区域来,城东、城南归张二、李五你们负责,城西、城北交给王掌柜、赵伙计,记住了,每斤盐就卖十五文,谁敢多要一文钱,我立马取消他的分销权!”

    众分销商连连应下,七手八脚地将盐袋搬上各自的马车、扁担,盐袋上“芦台官盐”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雪白的盐粒透过布袋缝隙隐约可见,引得路过的百姓频频侧目。

    刘老三自己则带着两马车盐,直奔他在码头旁的杂货铺。

    刚把盐袋卸在铺前的空地上,拆开一袋露出精盐,就有路过的百姓围了上来。

    “刘掌柜,这是啥盐啊?咋这么白?”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大娘凑上前,伸手想摸又有些犹豫——她这辈子见过的盐,不是灰扑扑的粗盐,就是混着沙粒的“杂盐”,从未见过这般雪白细腻、像细雪一样的盐。

    “这是芦台盐场的新盐,咱天津卫刚上的!”刘老三笑着拿起一把盐,递到百姓面前,“大家瞅瞅,这盐一点杂质都没有,炒菜炖汤只要放一点就鲜得很!”

    他一边说,一边竖起旁边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芦台精盐,每斤十五文”。

    这话一出,围观的百姓瞬间炸开了锅,脸上满是难以置信。

    “啥?十五文一斤?”一个中年汉子瞪大了眼睛,连连摆手,“刘掌柜,你别开玩笑了!前阵子我在城南买的‘细盐’,里面掺着半袋子沙子,还要三十文一斤,你这盐看着比那好十倍,咋可能只要十五文?”

    旁边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有人拿起盐凑到鼻尖闻了闻,有人用手指捻了捻,看着那纯净的盐粒,却没一个人敢掏钱。

    要知道,以往天津卫的盐商卖盐,向来是“缺斤短两、掺沙加泥”的做派。

    去年冬天,有盐商把盐和沙土按三比七的比例混合,卖到二十五文一斤,百姓买回家得先用水淘洗,煮菜时得放一大勺才够味,不少人因此闹了肚子。

    还有些小盐贩,趁着盐荒抬高价格,把劣质盐卖到五十文一斤,百姓们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对“便宜好盐”早就没了信任——在他们看来,盐商突然变得“良心”,要么是盐有问题,要么是藏着更大的猫腻。

    刘老三见百姓们迟迟不肯下手,心里早有准备。他清了清嗓子,提高声音说道:“大伙儿别担心,这盐之所以又好又便宜,不是我刘老三心善,也不是盐商突然改了性子,全是托了胖殿下和太孙殿下的福!”

    百姓们顿时安静下来,好奇地看着他。

    刘老三继续说道:“两位殿下为了让咱老百姓能吃上干净盐、平价盐,在芦台盐场花了大心思!他们让人改了煮盐的老法子,用日晒的方式产盐,既省了柴火,又出盐快,成本降下来了,盐价自然就低了。”

    “而且殿下还定了规矩,盐商卖盐必须明码标价,敢掺沙、敢涨价的,直接取消资格,连保证金都要没收!”

    他指着盐袋上的“芦台官盐”字样,接着说:“大家看这标记,这是盐场统一印的,每个盐袋都有编号,盐运司的人会时不时来查,谁敢搞鬼,一查一个准!殿下说了,盐业是给百姓吃的,不是让盐商赚黑心钱的,所以才定下十五文的价,就是要让咱天津卫的男女老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能吃得起好盐!”

    为了让百姓们放心,刘老三还当场舀了一勺盐,倒进旁边的水桶里,清水瞬间变得清亮,没有一丝杂质沉淀。

    “大伙儿瞧瞧,这盐遇水就化,一点沙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