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鸿门宴?原来是殷商后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美洲金陵湾的沙滩上,篝火如星,将夜幕下的港湾映照得一片通红。

    自李景隆、徐增寿率先遣队在此建立据点后,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大明水师与周边的“殷遗部”终于放下了最初的戒备,一场酝酿已久的盛大宴会,正在沙滩上热闹上演。

    没错,他们接触的这个土著部落,疑似当年逃亡美洲的殷商后裔。

    在美洲这片富饶广袤的土地上,确实生活着一批在殷商时期便迁移过去的殷商后裔,他们与大明人一样,同属炎黄子孙,血脉里流淌着华夏先民的基因。

    关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起源,历来有两种主流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印第安人是古埃及地区的黄种人,沿着北大西洋暖流乘船抵达美洲后繁衍的后裔,且强调后世的埃及人多为外来族群后裔,与古埃及黄种人并无直接血缘关联。

    另一种说法则指出,印第安人源自东亚地区,先祖通过亚洲与美洲之间狭长的白令海峡迁徙而来。

    对比来看,第二种说法显然更具科学依据。首先,白令海峡最窄处仅几十公里,在第四纪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海峡底部裸露,形成连接亚、美两洲的“陆桥”,即便在非冰期,寒冷季节海峡也会结冰,先民完全可徒步或借助简易工具穿越;而古埃及与美洲相隔万里大洋,在缺乏成熟航海技术、导航设备与大型船只的古代,仅靠原始船只顺着北大西洋暖流抵达美洲,可能性微乎其微,途中的风暴、洋流、物资短缺等问题,足以让迁徙队伍覆灭。

    其次,从外貌特征来看,印第安人与东亚人高度相似——同属黄种人,拥有黑色直发、黑色瞳孔,面部轮廓平缓,颧骨略高,鼻梁中等,与古埃及地区留存的先民形象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外貌上的一致性,暗示着二者可能源自同一族群。

    更关键的是,现代基因学研究为第二种说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通过对比印第安人与东亚人的基因序列,发现二者在Y染色体标记、线粒体DNA等关键遗传位点上高度吻合,存在共同的基因祖先标记,这意味着双方在血缘上有着紧密联系,绝非偶然相似。

    此外,从文化遗迹与传统习俗中,也能找到诸多华夏文明的影子。考古人员在印第安人遗址中,发掘出与殷商时期相似的玉璋、玉璧等玉器,而印第安人自古便有崇尚玉石的传统,视玉石为神圣之物,这与华夏文明“以玉为礼”的文化内核高度契合;他们崇拜美洲虎,将其视为力量与守护的象征,类似华夏对虎的图腾崇拜;神话体系中,不仅有“龙”的传说(虽形象与华夏龙略有差异,但均为掌控风雨的神兽),还流传着“天狗食日”“大洪水泛滥后先祖重建家园”等故事,与华夏神话中的经典情节如出一辙。

    正因如此,后世诸多历史、考古与人类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印第安人与东亚人拥有共同祖先的可能性极大,而殷商后裔迁徙美洲的说法,更是为这种“同源性”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脉络支撑——或许在殷商覆灭之际,部分先民为躲避战乱,历经千难万险,通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在这片新大陆上繁衍生息,将华夏文明的火种播撒到了遥远的彼岸。

    正是这种留存于基因深处的缘由,也让双方有了交往的机会。

    殷遗部的首领名叫“子庚”,部落族人皆称他“庚首领”。

    据部落长老口述,他们的先祖乃是殷商时期渡海迁徙的先民,历经数千年繁衍,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虽与中原断了联系,却仍保留着“子”姓等古老印记。

    子庚年约四十,身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