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土地的故事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金城大学大礼堂,上午9:00:盛夏的阳光透过礼堂的彩色玻璃窗洒落,将主席台映照得熠熠生辉。
台下座无虚席,毕业生们身着学士服,胸前的流苏随着轻风微微晃动。
家长和教授们坐在后排,目光中满是期待。
舞台两侧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毕业生们的校园剪影,背景音乐是校歌的钢琴改编版,庄严中带着青春的朝气。
?主持人上台。
“下面,有请本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农林学院李冰同学发表演讲!”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李冰从侧幕稳步走向讲台,他的学士帽下露出几缕因熬夜而略显凌乱的头发,但眼神清澈坚定。
他轻轻调整话筒,深吸一口气,嗓音因连日劳累而沙哑,却格外有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站在这里,我最想说的不是感谢??尽管我确实满怀感激??而是关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
?台下渐渐安静,张宇在观众席第一排攥紧了拳头,周青梅微笑着鼓掌。
?李冰?指向身后电子屏,画面切换为黄河航拍图:
“这是我和团队用三个月测绘的金城黄河流域全息模型。
每一组数据背后,是暴雨中护住仪器的体温,是高原反应时互相搀扶的手臂,更是凌晨四点实验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声。”
?镜头特写他磨破的登山鞋鞋跟,观众席传来低声惊叹。
?李冰?突然提高声调:
“有人问我为什么执着于给河流拍照?
因为科技不是陈列馆里的水晶奖杯!
当老牧民次仁大叔说有了这条路,孙女的药再不会因封山断送时,我才真正明白??”
?停顿,手掌抚胸。
“生命的意义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每天让世界变好一点点。
就像黄河水,每一滴都在推动另一滴前进。”
?后排老教授摘下眼镜擦拭,林教授微微颔首。
?李冰?举起软盘,灯光聚焦:
“今天,我们将全部测绘数据开源。
这不是终点??”
李冰突然转向侧幕挥手,团队成员集体起立、
“张宇的算法能让洪水预警快10分钟!
青梅设计的生态补偿模型已获省里采纳!
还有更多同学在基层默默耕耘。
这才是金城教给我们的??”
?握拳重击讲台,回声震荡。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全场爆发雷鸣般掌声,校领导起身鼓掌。
音乐转为《黄河颂》交响乐。
李冰退后一步深鞠躬,学士帽穗随风扬起。
当他抬头时,阳光正好掠过主席台校徽,将厚德励学四个字映在他湿润的眼眶里。
台下,张宇红着脸大喊冰哥牛逼,周青梅将一束格桑花抛向舞台。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黄河的波涛声通过礼堂音响隐隐传来,仿佛古老河流正与年轻的心跳共鸣。
金城大学校门口,梧桐叶在盛夏热浪中沙沙作响。
砖红色校门上方,知行合一四个鎏金大字被阳光晒得发烫,卫室老张头正用蒲扇赶着绿头苍蝇,收音机里《新闻联播》片头曲混着蝉鸣飘出来。
杜倩攥着车钥匙站在梧桐树下,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她穿了件淡蓝色的确良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小麦色的手臂??那是去年陪李冰在盐碱地测水质时晒的。
怀里抱着的铝制饭盒还温着,里头装着婆婆凌晨三点蒸的荞麦馒头。
“冰哥!这儿!”
周翔踮着脚挥舞红绸子,那是他们系庆时用过的横幅,边角还沾着去年联欢会的彩带碎屑。
他身后林正南正往三轮车上绑庆祝牌,杜飞蹲在马路牙子上调试海鸥牌照相机,胶卷盒在手里转得飞快。
李冰抱着装满手绘图纸的纸箱走出校门时,正午阳光恰好掠过门楣金城大学的斑驳石匾。
他学士服领口还别着演讲时周青梅抛上来的格桑花,花瓣被汗水浸得半透明,在锁骨处颤巍巍地晃。
晒得黢黑的脸颊上,几道未愈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