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长白山提灯引路人(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写生结束后,小女孩送给孙琰一幅画,画上是一盏马灯,在风雪中闪耀着光芒。小女孩说:“孙姐姐,谢谢你在山里照顾我,这盏灯送给你,希望它能一直为你照亮前路。” 孙琰接过画,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份真挚的情谊。

    在长白山的山林中,这样的温情故事还有很多。孙琰帮助过迷路的孩子,救助过受伤的游客,安慰过失落的旅人。她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温暖着每一个走进长白山的人。

    这些温情的故事,也让孙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她知道,在这片山林中,不仅有自然的力量,还有人性的光辉。这些光辉,像一颗颗星星,点缀在长白山的夜空中,让这片土地更加温暖和迷人。

    岁月如流水,在长白山的土地上缓缓流淌,也在孙琰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是她与长白山共同成长的见证,是她作为引路人的荣耀勋章。

    孙琰的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握着斧头、绳索和马灯留下的痕迹。每一个老茧,都记录着她在山林中的艰辛和付出。她的脸上有一些细小的皱纹,那是被风吹日晒留下的印记,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个与长白山有关的故事。

    长白山的四季,在孙琰的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春天,她的身上会沾满泥土的芬芳,那是她在山林中播种希望的痕迹;夏天,她的皮肤会被晒得黝黑,那是她在烈日下守护游客的见证;秋天,她的衣服上会落满枫叶的红,那是她与山林共舞的色彩;冬天,她的睫毛上会凝结着冰霜,那是她在风雪中坚守的勋章。

    除了身体上的印记,长白山还在孙琰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对长白山的感情,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里,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会因为长白山的美丽而欣喜,会因为长白山的伤痛而难过。

    有一次,她看到有人在长白山的河边洗衣服,把污水直接排进了河里。孙琰立刻上前制止,她对那个人说:“长白山的河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要爱护它,不能让它受到污染。” 那个人起初还不理解,但在孙琰的耐心劝说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再在河边洗衣服了。

    孙琰知道,长白山的印记不仅留在了她的身上,也留在了每一个热爱长白山的人的心里。那些来过长白山的游客,会把这里的美丽和神奇带回家,分享给身边的人。那些在长白山生活的居民,会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长白山的文化。

    岁月还在继续,长白山的印记也会在孙琰的身上不断加深。但她并不害怕,因为她知道,这些印记是她与长白山之间最珍贵的联系,是她作为引路人的骄傲和自豪。她会带着这些印记,继续在长白山的山林中行走,守护着这片土地,直到永远。

    引路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他们每天穿梭在长白山的山林中,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指引方向,保障游客的安全。孙琰作为一名引路人,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份职业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意味着要对游客的生命安全负责。每次带领游客进山前,孙琰都会仔细检查游客的装备,向他们详细介绍山林中的注意事项,确保他们了解可能遇到的危险。在进山的过程中,她会时刻关注游客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她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保护游客的安全。

    有一次,孙琰带领一队游客进山,其中有一位游客有心脏病史。在走到半山腰时,这位游客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呼吸困难。孙琰立刻让其他游客停下来,然后拿出急救包,给这位游客服用了急救药品,并让他平躺在地上休息。同时,她用对讲机联系了山下的医院,请求救援。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孙琰一直守在游客身边,不断地安慰他,缓解他的紧张情绪。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待,救援人员终于赶到了,把游客安全地送到了医院。

    担当,意味着要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退缩。长白山的山林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比如暴风雪、泥石流、野生动物等。但孙琰和其他引路人从不畏惧,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有一年夏天,长白山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引发了泥石流。有几位游客被困在了山中的一个小岛上,情况十分危急。孙琰接到救援命令后,立刻带领其他引路人赶到现场。当时的水流非常湍急,泥石流还在不断地往下滑,救援工作十分危险。但孙琰没有丝毫犹豫,她穿上救生衣,拿起绳索,第一个跳进了湍急的河流中。在她的带领下,其他引路人也纷纷跳进河里,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把被困的游客全部救了出来。

    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还体现在他们对长白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他们不仅要保障游客的安全,还要守护长白山的生态平衡。孙琰和其他引路人会定期在山林中巡逻,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清理山林中的垃圾,为长白山的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一次,他们在巡逻时发现了一个非法采矿点,采矿点的废水直接排进了长白山的河流中,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孙琰立刻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个非法采矿点,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了查处。在他们的努力下,非法采矿点被取缔,河流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得到了恢复。

    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孙琰知道,作为一名引路人,她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她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为长白山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白山,这座巍峨的大山,仿佛有着生命一般,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呼唤着每一个热爱它的人,而孙琰,则是最忠实的回应者。

    长白山的呼唤,有时是清晨林间清脆的鸟鸣,有时是山间潺潺的溪流声,有时是风雪中呼啸的风声。这些声音,在孙琰听来,都是长白山在与她交流。她能从鸟鸣声中听出山林的喜悦,从溪流声中听出山林的清澈,从风声中听出山林的愤怒。

    每当长白山发出呼唤时,孙琰都会毫不犹豫地回应。如果山林需要保护,她会立刻行动起来,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如果有游客在山林中遇到危险,她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如果山林展现出它的美丽和神奇,她会与游客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有一年春天,长白山的樱花盛开了,漫山遍野的樱花像一片粉色的海洋,美丽极了。孙琰知道,这是长白山在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她特意组织了一批游客,带领他们去欣赏樱花。在樱花树下,游客们尽情地拍照、欢笑,感受着长白山的美好。孙琰看着游客们开心的笑容,心里也像盛开了一朵樱花一样,充满了喜悦。

    还有一次,长白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山林中的很多植物都枯萎了,河流也干涸了。孙琰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难过。她和其他引路人一起,组织了一场抗旱救灾活动。他们从山下运来水,浇灌那些枯萎的植物,清理河流中的淤泥,希望能帮助长白山度过难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长白山终于迎来了一场大雨,山林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长白山的呼唤,也让孙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知道,自己与长白山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她会一直回应长白山的呼唤,守护着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尽头。

    而长白山,也用它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孙琰的守护。它会为孙琰提供丰富的物产,让她在山林中能够生存;它会展现出它的美丽和神奇,让孙琰的生活充满乐趣;它会在孙琰遇到困难时,给予她力量和勇气。

    有一次,孙琰在山林中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她把小鹿带回家,悉心照料。在小鹿康复后,她把它放回了山林。从那以后,每当孙琰经过那片山林时,小鹿都会跑出来,陪伴在她身边,仿佛在感谢她的帮助。

    长白山的呼唤与回应,是一种默契,一种传承,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孙琰知道,这种对话会一直持续下去,她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倾听长白山的呼唤,去回应长白山的期待,与长白山共同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

    长白山的风雪,似乎从未停歇。但无论风雪有多大,孙琰每天的工作都不会中断。她的日常,就是在风雪中坚守,在山林中穿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引路人的责任和担当。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孙琰就起床了。她会先检查一下当天的天气情况,然后准备好一天所需的装备。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她都会按时出发,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风雪中行走,是孙琰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厚厚的积雪没过了膝盖,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狂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让人睁不开眼睛。但孙琰从未退缩,她一步一步地在雪地里跋涉,马灯的光芒在风雪中摇曳,为她指引着方向。

    她要检查山林中的每一条小径,确保没有出现新的危险。如果发现有倒下的树木,她会立刻想办法清理;如果发现有松动的岩石,她会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她还要观察山林中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情况和活动规律,为保护长白山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中午,孙琰会找一个避风的地方,简单地吃一些干粮,休息一下。在风雪中,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但她从不抱怨,因为她知道,她的工作关系到游客的安全。

    下午,她会继续在山林中巡逻,直到把所有的路线都检查完毕。如果遇到游客,她会主动上前询问他们的情况,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引。如果有游客因为风雪而无法按时下山,她会安排他们在山中的客栈休息,确保他们的安全。

    傍晚,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客栈时,往往已经是繁星满天了。她会先把当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然后整理好装备,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尽管身体很累,但她的心里却很充实,因为她知道,自己又为长白山的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

    这样的日常,孙琰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她从未因为风雪而中断过工作。她的足迹遍布了长白山的每一个角落,她的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