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西凉来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深秋的祁连山笼罩在铅灰色的云层下,李墨昶裹紧狐裘,望着车队前方缓缓升起的狼烟。这是他作为西凉国主李重冒亲封的礼部侍郎,第三次踏上出使大唐的路途。车队中三百匹骆驼驮着的不仅是玛瑙、葡萄美酒,还有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半块青铜虎符。

    “公子,甘州城的烽火台又加了柴。” 贴身侍卫阿史那隼策马靠近,玄铁刀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李墨昶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雪花,指尖的凉意让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凉州王府的那个夜晚。

    李重冒剧烈的咳嗽声穿透雕花木门时,李墨昶正对着铜镜束发。二十三年来,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咳在丝帕上的血是黑色的。“昶儿,” 李重冒招手让他靠近,枯槁的手指死死攥着半块虎符,“把这个交给唐皇... 告诉他,西凉的十万铁骑永远记得贞观年间的盟约。”

    马蹄踏碎薄冰的脆响将李墨昶拉回现实。甘州城外,大唐戍边将领王玄策率领三百玄甲军等候。这位传闻中一人灭一国的战神目光如炬,扫过车队时,李墨昶分明看见他腰间的横刀上还凝结着未干的血迹。

    “李侍郎的队伍比往年多了二十辆马车。” 王玄策突然开口,惊起芦苇丛中的白鹭。李墨昶笑着掀开锦缎车帘:“将军见笑,此番陛下特意准备了西凉特有的夜光杯,说是要让长安的贵人们也尝尝我们西域的月色。”

    进入玉门关时,李墨昶偷偷将虎符塞进贴身的羊皮袄。暮色中,远处的烽燧连成一条蜿蜒的金线,恍若大唐帝国伸出的手臂,将他们这些化外之民轻轻揽入怀中。然而他知道,这条通往长安的路,从来都不是坦途。

    长安朱雀大街的繁华让阿史那隼瞪大了眼睛。街道两旁酒旗招展,胡姬在酒肆门口跳着胡旋舞,波斯商人的骆驼队与高头大马擦身而过。李墨昶却无心欣赏,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太极宫方向 —— 那里不仅有执掌天下的天子,还有父亲临终前托付的秘密。

    在鸿胪寺安顿下来的第三日,李墨昶收到入宫面圣的旨意。穿过层层宫门时,他注意到守卫的甲胄上都新铸了日月纹章,那是武周改制的标志。太极殿内,垂拱帘后的武则天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凤目扫过群臣时,李墨昶突然想起甘州城外王玄策腰间的血。

    “西凉此次进贡的葡萄酒倒是比往年醇厚。” 武则天转动着夜光杯,琥珀色的酒液在烛火下泛着诡异的红光,“听说李侍郎的父亲病重?” 李墨昶跪地叩首,额头贴着冰凉的青砖:“回陛下,家父染了风寒,特命臣代他向陛下请安。”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宦官捧着密函疾步上前。武则天展开密函的瞬间,李墨昶看见她眼角的细纹骤然收紧。“王玄策奏报,吐蕃赞普调集大军,似有东进之意。” 武则天将密函掷于阶下,“李侍郎以为,西凉可愿助我大唐一臂之力?”

    李墨昶的掌心沁出冷汗。羊皮袄内的虎符硌着肋骨,他想起父亲说过,西凉与大唐的盟约在太宗年间便已定下,可如今坐在龙椅上的,终究不是李氏子孙。“陛下明鉴,” 他抬起头,目光与武则天对视,“西凉虽偏居西域,却始终记得‘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誓言。”

    当夜,鸿胪寺突然闯入一队金吾卫。李墨昶正在研读《唐律疏议》,烛火被踹门的劲风扑灭。为首的将军提着滴血的陌刀:“有人密报,西凉使团私藏违禁兵器!” 黑暗中,阿史那隼的弯刀出鞘声与金吾卫的甲胄碰撞声交织。

    李墨昶摸索着掏出虎符,借着月光,他看清了将军胸前的豹纹补子 —— 这是千牛卫的标志。“且慢!” 他高举虎符,“此物乃太宗年间赐予西凉的信物,见符如见天可汗!” 将军的刀刃在虎符上方三寸处停住,火把照亮他惊愕的脸。

    风波平息后,李墨昶在鸿胪寺的庭院中遇见了王玄策。这位战神倚着廊柱,腰间横刀换成了一把西域弯刀。“李侍郎好手段,” 王玄策抛来一坛西域烈酒,“千牛卫可不是随便就能吓退的。” 李墨昶接住酒坛,辛辣的酒香勾起他对大漠的思念。

    “吐蕃的动向...” 王玄策突然压低声音,“比密奏中说的更凶险。陛下怀疑,有人在暗中勾结吐蕃。” 李墨昶握紧酒坛,羊皮袄内的虎符仿佛变得滚烫。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大唐若有难,西凉必倾国相助。” 可如今,大唐的难,究竟来自外患,还是内忧?

    接下来的日子,李墨昶频繁出入大明宫。他发现武周的朝堂暗流涌动,以宰相狄仁杰为首的保皇派与武则天的亲信势力剑拔弩张。一次朝会后,狄仁杰拦住他的去路,苍老的声音中带着恳切:“李侍郎,西凉铁骑若能相助,或许能避免一场血流成河的政变。”

    深夜,李墨昶在鸿胪寺的密室中展开地图。凉州、甘州、玉门关,每一个地名都牵动着他的心。阿史那隼递来一封密信,是李重冒的亲笔:“国之大义,不可违背。若唐室有难,可便宜行事。”

    政变发生在腊月廿三。李墨昶记得很清楚,那天他正在教鸿胪寺的官员跳胡旋舞。突然,朱雀大街传来喊杀声,浓烟从玄武门方向升起。他带着阿史那隼和百名西凉武士赶往大明宫,却在含元殿前被千牛卫拦住。

    “李侍郎这是要去哪?” 千牛卫大将军张易之握着剑柄,眼中闪烁着寒光。李墨昶正要出示虎符,身后突然传来马蹄声。王玄策率领玄甲军赶到,横刀直指张易之:“陛下有旨,命李侍郎入宫护驾!”

    太极殿内,武则天端坐在龙椅上,四周是持剑对峙的两派势力。李墨昶看见狄仁杰倒在血泊中,胸前的官服被鲜血浸透。“来得正好,” 武则天的声音依旧沉稳,“李侍郎,你说,这天下,该姓武,还是姓李?”

    李墨昶取出虎符,缓缓走向龙椅。羊皮袄内的虎符早已被体温焐热,青铜上的纹路仿佛活了过来。“陛下,” 他跪在阶前,“西凉十万铁骑,只为守护大唐的万里河山。至于这江山姓什么...”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所有人,“百姓心中自有答案。”

    政变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李显复位那天,李墨昶站在丹凤门前,看着大唐的旗帜重新升起。王玄策拍着他的肩膀:“没想到,你这文弱书生,关键时刻比我们武将还硬气。” 李墨昶笑着摇头,羊皮袄内的虎符随着呼吸轻轻起伏,那是父亲留给他的,也是西凉与大唐的千年之约。

    回程的路上,李墨昶在玉门关遇见了前来迎接的李重冒。父亲的气色比之前好了许多,看见他腰间的虎符,眼中泛起泪光。“做得好,昶儿。” 李重冒抚摸着虎符,“这半块虎符,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

    夕阳西下,祁连山被染成金色。李墨昶望着车队扬起的烟尘,突然明白,所谓盟约,从来不是冰冷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而是刻在血脉里的承诺。西凉与大唐的故事,就像这河西走廊的风,永远不会停歇。

    玉门关外的朔风裹挟着细沙,扑打在李墨昶的脸上,他望着渐渐远去的大唐疆土,心中泛起复杂的情绪。此次出使,他不仅完成了父亲交付的使命,更在大唐的朝堂风波中,见证了权力更迭的残酷与无常。然而,他没有想到,西凉国内,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回到凉州王府的当日,李重冒虽强撑着精神迎接儿子,可李墨昶还是敏锐地察觉到父亲的身体愈发衰弱。深夜,书房内烛火摇曳,李重冒将一卷羊皮地图摊开在案上,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西凉边境的各个隘口。“昶儿,” 李重冒的声音沙哑,“吐蕃在与大唐议和后,却在我们西凉边境频繁增兵,恐怕另有图谋。”

    李墨昶凑近细看,发现原本平静的白兰道附近,赫然出现了吐蕃军队的标记。他握紧拳头:“父亲,难道吐蕃想绕过大唐,从我们西凉打开缺口?” 李重冒叹了口气,咳嗽了几声才说道:“吐蕃赞普野心勃勃,如今大唐刚经历政变,无暇西顾,我们西凉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此次派你出使大唐,虽稳固了与唐的盟约,但也让周边势力看到了西凉在大唐心中的分量,树大招风啊。”

    就在李墨昶准备着手部署边境防御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 —— 西凉东部的回鹘部落突然叛变,投靠了吐蕃。原来,吐蕃暗中派人以重金和土地为诱饵,说服了回鹘酋长。回鹘的倒戈,使得西凉东部防线顿时变得脆弱不堪,更糟糕的是,回鹘还掌握着西凉不少军事机密。

    李墨昶主动请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