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先驱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荀彧还有陈群两人几乎是用一种极度惊慌的眼神看着段羽。

    段羽以上的那些话,在配合说要从根本来解决问题。

    怎么解决?

    那不就是解决士族?

    两汉四百年,一直用的都是察举制。

    所谓的察举制就是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

    察举制的形成虽然是在大汉,但是其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

    春秋战国时,为了富国强兵,出现“军功爵制”,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

    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

    而真正的察举制是从那句:“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开始的。

    察举制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却也有着极为严重的弊端。

    其一,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要出招贤令,用唯才是举不论出身来招贤。

    察举制取士是由地方官员推举。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

    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

    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岁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二岁举一人,20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

    举孝廉说是要“孝子廉吏”,但实际上呢?

    地方的官员无不出自士族。

    士族之间用利益交换,比如琅琊诸葛氏在北海担任郡守,但家族却在琅琊,而琅琊郡的官员则是来自冀州,这种时候就要关系来运作,相互举荐。

    因为孝廉的名额每年就那么多。

    孝廉如此,更不用说茂才了。

    茂才是察举岁科之一“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这才改名为茂才。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诏令:“三公举茂才各一人。”

    “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

    “孝廉”为郡举,“茂才”是州举,所以数目是后者少、前者多,建武十二年总计岁举“茂才”才约有20人。

    一州之地才能出一个茂才。

    像是当年刘备在徐州的时候任徐州牧的时候,就曾经用‘茂才’这个名额来讨好过袁绍。

    而袁绍也欣然接受了,这就说明“茂才”在东汉是何等的地位。

    这种制度有利,但是经过士族几百年的运作,完全已经成为了相互利益交换的一种筹码。

    成为了士族把控的利益团体。

    除了察举以外,通过征辟还有军功累积升迁的官员,往往都难以融入权利的核心。

    而当掌权者意识到这一切之后,却已经为时已晚。

    皇帝想要制衡士族,可命令传递却出不了洛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