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痛苦和虚伪【补23号第二章!】(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流而来,另外也有零星北方南下而来者。在南北朝时期,南北的对峙并未完全阻隔“四海为家”的粟特人自北方南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在《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粟特人从海路进入中国的记载几乎没有,我们看到的南方粟特人主要是由北方地区间接到达的,其中尤其以从西域到蜀地和从关中到襄阳这两条道路的作用最为突出。”粟特人南下的主要通道当是越秦岭、沿汉水而下,襄阳是最重要的一个落脚点。从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到5世纪初的刘宋时期,百年之间不断有北方士族南迁,他们是为了躲避中原和关中战乱而来。由于南迁人口众多,南方政府专设侨置州郡以处之,设在今湖北襄阳的雍州便是考虑了来自关中的移民。十六国时期康因、康穆父子先后在前秦、后秦为官。后秦灭亡后,康穆率乡族三千余家举族南迁,居住于襄阳岘山之南。这是一次很大规模的移民,乡族三千余家,人口估计在万人以上,由于人数之众,刘宋政权特地为他们侨置郡县,以原籍为名——华山郡蓝田县,仍以本族首领康穆统领之。关中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中亚粟特移民的主要聚居地,正史中只记载了康氏一族移居襄阳的史实,从当时北人南下的趋势看,移居南方的粟特聚落应该不止康氏一族,数量也可能不止三千家。南朝梁时西域贾胡,尤其是中亚粟特商胡活跃于蜀汉及吴越一带。《隋书·何妥传》载:“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郫县在今成都西北郊。文中提到的“西城”,陈寅恪先生认为为“西域”之误。何妥父为细胡,可以推知何妥家族应为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的何国人,也即粟特胡人,由此说明梁时蜀汉之地为西域胡人通商及居留之区域。 [6]
陈寅恪先生在《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一文中考证指出,从唐到五代,都有不少粟特人担任将领。 [8]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趁吐蕃内乱,联合粟特人安景旻、部落使阎英达率众起义,赶走吐蕃守将,收复敦煌与瓜州,遣使上报唐朝。在归义军时期(851—1035),粟特人仍然活跃在政教两界,如张议潮时期的甘州删丹镇遏充凉州西界游奕采访营田都知兵马使康通信,张氏统治晚期的节度左都押衙安怀恩,继吐蕃三藏法师法成在归义军初期讲经传法的管内都僧政曹法镜,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甚至914年接替张承奉任归义军节度使的曹议金,很可能就是一个粟特人的后裔,他东娶甘州回鹘可汗之女,西嫁女儿给于阗国王李圣天,由此改善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开通河西老道,让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粟特人,中国史籍习称的昭武九姓,其原本居处的主要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珊河流域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包括有若干城邦小国,如康国(飒秣建,今撒马尔罕Samarkand)、安国(捕喝,今布哈拉BUkhārā)、曹国(劫布呾那Kapūtānā)、石国(赭时ChaCh)、米国(弭秣贺MāymUrgh)、何国(屈霜你迦KU?ā?ika)、火寻(花剌子模KhWāriZmik)、史国(羯霜那KaShāna)等等。其中以康国为最大的宗主国。 [2]其姓氏以安、康为主体,包括曹、安、史、康、石、罗、白、米、何等,史书记载的有安禄山、史思明、康进德、曹令忠、曹野那、何伏帝延、安玄朗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