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老朱难得说句公道话(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此逼迫地方,丈量天下田亩,岂是仁政?必然民怨沸腾!此等苛政,与暴秦何异?!”

    他气得浑身发抖,仿佛看到了无数百姓在严苛丈量下流离失所的惨状。

    “不错!”另一位侍郎立刻附和,脸色铁青,“清丈?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是纵容胥吏下乡,敲骨吸髓!那些新增的田亩,有多少是强行摊派到小民头上的?又有多少是豪强被迫吐出来的?如此得罪天下士绅,动摇国本,其心可诛!”

    他刻意强调了“士绅”二字,目光扫过同僚,引起一片心有戚戚焉的点头和低声议论。

    “海刚峰(海瑞)何在?”有人突然想起那个抬棺死谏的身影,

    “他若在,定会痛斥张居正此乃下策!根本未能解决赋税不均之根本!不过是剜肉补疮,徒增朝廷与地方的仇怨罢了!”

    这声音带着几分幸灾乐祸,仿佛找到了攻击新政的有力武器。

    一时间,奉天殿前泾渭分明。武将们为骤然增加的财富和国力前景而兴奋难抑;文官们则群情激愤,痛斥清丈扰民害民,是动摇国本的酷政。争吵声、辩驳声、怒斥声此起彼伏,整个广场如同沸腾的油锅。

    就在这喧嚣鼎沸的当口,龙椅之上,一直沉默观看着光幕的朱元璋,缓缓抬起了手。

    没有怒斥,没有拍案,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势。

    但那股开国帝王无形中散发出的威压,如同冰水浇头,瞬间让奉天殿前沸反盈天的争吵声浪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敬畏和疑惑,聚焦到那位身着明黄龙袍的身影上。

    朱元璋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光幕上那两串刺眼的数字上,脸上没有武将们的兴奋,也没有文官们的愤怒,只有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极其罕见的、近乎赞许的玩味。

    他缓缓捻动着自己并不算长的胡须,嘴角勾起一个极其细微、却意味深长的弧度。他微微侧过头,看向侍立在御阶下同样被文官言论惊得有些愕然的长子朱标,以及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利弊的燕王朱棣。

    “老大,老四,”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寂静的广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你们看这张居正……像是个要篡位的主儿吗?”

    朱标和朱棣都是一愣,完全没料到父皇会突然问出这个问题。

    篡位?这与眼前清丈田亩、增加赋税有何关系?兄弟俩下意识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茫然。

    朱元璋似乎也不需要他们立刻回答。他自顾自地说了下去,语气平淡,却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不像。一点都不像。”他微微摇头,目光锐利如鹰,仿佛穿透了光幕,看到了那个远在万历朝、埋首案牍的首辅身影。

    “你们想想,他要真有那份篡位的心思,”

    朱元璋的语调带着一丝冷峭的嘲讽,

    “他该干什么?他该学那曹丕!曹丕篡汉之前干了啥?颁布九品中正制!把那些世家大族,河北的、颍川的豪门,一个个都捧得高高的,许官许爵,收买人心!为啥?因为篡位,靠的是这些掌握着土地、人口、话语权的‘体面人’点头!”

    他的手指,遥遥指向光幕下那些还在愤愤不平的文官们,又仿佛指向了整个天下那些隐匿田亩、把持地方、盘根错节的缙绅富户。

    “可你们看看这张居正,他干的这叫什么事儿?”

    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刻薄的尖锐,

    “清丈田亩!清查隐田漏税!他这是拿着刀子,往谁的心窝子上捅?是往那些穿绸缎、戴方巾、读圣贤书的‘体面人’身上捅!往咱大明朝这些大大小小、盘根错节的富户、缙绅、读书人、地方官吏的心窝子上捅!”

    “他得罪的,是这些人!”

    朱元璋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如同冰雹砸落,

    “是这些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能把忠良骂成奸佞,能把史书都给你改头换面的人!他干的这事,注定是滚钉板,下油锅,死了都得被戳脊梁骨!留下千古骂名都算轻的!你们说,”

    他环视全场,目光扫过那些脸色变幻不定的文官,“这样的人,他还有心思,还有那个闲工夫,去琢磨怎么篡位吗?他还有那个余力,去收买人心吗?”

    一番话,石破天惊!奉天殿前死寂一片。刚才还义愤填膺痛斥清丈害民的文官们,此刻脸色如同开了染坊,青一阵、白一阵、红一阵。

    朱元璋的话,像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清丈田亩”这看似“扰民酷政”的外衣,露出了里面血淋淋的权力博弈本质——这是在与整个帝国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为敌!是在挖那些真正掌握着地方命脉的“体面人”的命根子!

    朱标恍然大悟,眼中惊疑不定。

    朱棣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看着光幕上那串惊人的数字,再回想父皇的话,眼神变得深邃复杂。

    武将们则听得一愣一愣,虽然未必全懂,但皇帝陛下说张居正不是篡位的料,还把他得罪的人说得那么可怕,好像……挺有道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