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吃瓜吃到自己头上的大明君臣(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若能集结属国之力,跨海击之,确为上策。”连朱棣也抱着胳膊,难得地没有唱反调,只是盯着光幕上“直捣倭巢”四个字,眼中战意升腾。

    然而,光幕的画面很快给了洪武君臣当头一棒!

    时间已是万历十九年冬。朝鲜派出的冬至使李裕仁,战战兢兢地将一份盖着朝鲜国王印玺的表文,呈递给了明朝礼部官员。表文措辞极尽谦卑恭顺,但核心意思却如冷水浇头:

    “……伏惟小邦,僻处海隅,舟楫非利,短于轮橹,不习下洋波涛之险……先发制人,跨海捣巢之举,心虽切切,力实未逮……恳乞天朝圣慈垂悯,另择善策……”(翻译:我们朝鲜地方偏僻,船不行,人晕船,实在没本事下海打倭寇老家啊!天朝您还是想别的办法吧!)

    “短于轮橹?不习下洋?”蓝玉眼珠子瞪得溜圆,仿佛听到了天底下最荒谬的笑话,“放他娘的狗臭屁!朝鲜三面环海,靠海吃饭几百年了!现在跟老子说不会划船?晕船?我呸!”他气得一脚又踹翻了旁边那个倒霉的矮凳,“这分明就是推脱!怕死!不敢得罪倭寇!这群窝囊废!”

    冯胜也皱紧了眉头,捋着胡须摇头:“畏敌如虎,首鼠两端!如此藩属,要他何用!平白拖累天朝!”

    朱元璋脸上的那点看戏的轻松早已消失不见,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他正要开口斥责朝鲜的懦弱无能,光幕上的旁白文字,却像一把冰冷的锥子,狠狠扎进了洪武君臣的心窝:

    【翌年(万历二十年)春,大明西北,宁夏之役爆发!叛将哱拜勾结蒙古部族,声势浩大!明廷主力,被牢牢牵制于西北边陲!朝鲜倭事,至此彻底搁置!】

    画面闪过西北边关燃起的滚滚狼烟,明军匆忙调动的混乱场景。那份要求朝鲜等属国联合出兵的雄心勃勃的诏书,被无声地压在了堆积如山的、关于宁夏叛乱的紧急军报之下,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死寂。

    奉天殿广场陷入一片诡异的、令人窒息的死寂。

    礼部尚书脸上那点嘲讽的优越感,彻底僵住了,像一张干裂的面具。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刚才还在怒斥朝鲜懦弱的蓝玉、冯胜等人,此刻也如同被掐住了脖子,脸上的愤怒瞬间转化为一种错愕和难以置信的茫然。

    朱元璋缓缓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他没有看阶下呆若木鸡的群臣,只是死死地盯着光幕上那两份文书——一份是福州官员将报信海商当间谍打入死牢的荒唐判词,一份是朝鲜使臣“短于轮橹,不习下洋”的卑微推诿奏章。老皇帝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着,那惯常的、看透世情的冰冷讥诮,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极其难堪的神色——震惊、荒谬、愤怒,还有一丝……被狠狠扇了一耳光的羞恼!

    他缓缓抬起手,指着光幕上那象征着大明万历朝堂混乱、迟钝、推诮扯皮的一幕幕,声音不高,却像裹着冰碴子,一字一句,砸在寂静的广场上,也砸在每个洪武朝臣的心头:

    “好……好得很啊……”

    朱元璋的嘴角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弧度,眼神扫过刚刚还在嘲笑朝鲜和后世的礼部尚书、武将们,最终定格在那象征着西北战火和倭寇威胁的光影上。

    “咱刚才还笑朝鲜党争误国,笑万历朝的官眼瞎耳聋……笑他们推诿扯皮,首鼠两端……”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自嘲的尖锐,“闹了半天!咱大明自己这二百年后的崽子们,也没好到哪里去!”

    他猛地一甩袍袖,那动作里充满了无处发泄的憋闷和一种被历史狠狠戏耍的荒谬感:

    “福州官把敌情当谣言抓!朝廷得到确切消息,第一反应是责问属国!想拉着藩属一起出兵,结果人家一句‘晕船’就给搪塞回来了!最后呢?自家后院起火!顾头不顾腚!”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那双看透无数阴谋诡计的锐利眼眸里,此刻只剩下浓得化不开的沉重和一种“吃瓜吃到自己头上”的难堪:

    “这推诿!这扯皮!这上下不通!这内外交困的窝囊样……”老皇帝的声音带着金铁交鸣般的震响,回荡在死寂的奉天殿广场,“跟他娘的朝鲜!有!什!么!两!样?!”

    寒风呜咽着卷过,吹动朱元璋龙袍的下摆,也吹得阶下文武百官心头一片冰凉。天幕幽光闪烁,映照着万历朝的混乱与洪武朝的沉默,那份历史的辛辣讽刺,让所有骄傲与优越,在这一刻碎了一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