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倭寇卷土重来!(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光幕流转,冰冷的文字与断续的影像刺破时空,带来了万历二十五年的惊涛骇浪。光幕陡然亮起,映出的是北京城内朝鲜使者求救的景象。
使者伏地恸哭,声嘶力竭:“……倭贼背信弃义,拒不退出釜山!我王遣臣星夜兼程,泣血泣告,恳请上国天兵再施援手,救我朝鲜于水火啊!” 那悲怆绝望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光幕,直抵洪武君臣的心底。
紧接着,画面猛地切换。昏暗的牢狱,沉重的镣铐拖曳在地,发出刺耳的刮擦声。一个身着白衣、形容枯槁却脊背挺直的背影,在兵士粗暴的推搡下踉跄前行。光幕旁,几行触目惊心的文字无声浮现:
(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倭酋丰臣秀吉再启战端,水陆并进,倾国来犯!倭军狡诈,行反间毒计,诬朝鲜大将李舜臣图谋不轨。朝鲜国王李昖昏聩不明,竟夺其帅印,下狱问罪,贬为白衣小卒,随军效力!
“混账!” 一声暴喝震得殿内嗡嗡作响。永昌侯蓝玉须发戟张,一拳狠狠砸在身旁的紫檀木几案上,杯盏跳动,“何等蠢材!大敌当前,竟自毁长城!这朝鲜王是猪油蒙了心不成?那李舜臣,天幕前次提及,可是打得倭寇水师哭爹喊娘的海上蛟龙!”
礼部尚书捻着胡须,一脸痛惜与凝重:“侯爷所言极是。倭寇此计,阴狠毒辣,直指人心弱点。反间计古已有之,然于国破家亡之际中此拙计,实乃……唉!” 他摇头叹息,未尽之意满是鄙夷。
朱棣死死盯着光幕上李舜臣那孤独倔强的背影,牙关紧咬,眼中似有烈焰燃烧:“好一个釜山!好一个丰臣秀吉!前番败得不够痛,此番竟敢卷土重来,还使此等下作手段!这李昖……”他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浓烈的杀伐之气,“该杀!”
御座上的朱元璋,面沉似水,指节在龙椅扶手上一下下敲击着,发出沉闷的笃笃声。他并未看蓝玉或朱棣,目光依旧锁在光幕上那行“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文字上,寒意凛冽。
光幕画面流转,显现出大明京师九门沉重的轮廓。号角呜咽,旌旗猎猎。铁甲铿锵,战马嘶鸣,一支支彪悍的军队在将旗指引下,如同黑色的洪流,涌出巍峨的城门,朝着东北方向滚滚开进。字幕随之显现:
(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廷议再定援朝之策。诏命大将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摄南北诸军!
(万历二十五年三月)擢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晋兵部侍郎邢玠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专司经略御倭!
(万历二十五年五月)邢玠驰抵辽东!首批明军精锐三万余众,誓师渡江,直指朝鲜!
“麻贵!”李文忠看着光幕中那杆熟悉的“麻”字帅旗,以及旗下沉稳如山的将领身影,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此人前番在朝鲜便有战功,沉稳干练,用兵持重。以其为帅,当可稳住阵脚。”
“邢玠总督后方,统筹粮秣军械,亦是老成谋国之选。”太子朱标温言补充道,他对这种居中调度、保障有力的文臣角色,天然带有几分欣赏。
然而,当“杨镐”这个名字及其“经略朝鲜军务”的头衔在光幕上清晰定格时,殿内的空气骤然凝滞了几分。
“杨镐?”一直沉默如山的徐达,两道浓重的白眉紧紧锁在了一起,仿佛遇到了极难解的困局。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金铁交鸣的质感,每一个字都砸在众人心头,“此人……天幕此前似未显其赫赫军功?一介文臣,山东参政……骤然拔擢为经略,总督朝鲜前线军务?” 疑问如同冰冷的石子投入湖心,激起无声却巨大的涟漪。
蓝玉方才的怒火还未全消,此刻嘴角一撇,毫不掩饰其轻蔑:“哼!又是这套!张居正死了,戚老虎没了,这万历朝廷,是无人可用,还是信不过咱们武人?弄个没打过仗的书生压在大将头上?战场瞬息万变,岂是捧着书本子、坐在中军帐里摇头晃脑就能决胜千里的?等着看吧,这书生经略,怕是要误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