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迁都北京的利与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新开了一本书《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已经写了六万字,有兴趣的可以开始收藏了。

    ----

    “五次……皇太极这厮,竟敢五次绕道蒙古,入寇我大明腹地!”耿炳文看着天幕上描述的清军铁蹄如何避开坚固的关宁锦防线,如同幽灵般穿越长城,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气得须发皆张,“蓟镇竟如此不堪一击?第一次内侵就迅速崩溃?那里的总兵、巡抚都该杀!”

    然而,比老将更受震撼的,是年轻的燕王朱棣。他未来的伟业之一便是“天子守国门”,将国都迁往自己如今的封地北平。他曾为此暗自自豪,认为这是雄才大略、震慑北元的体现。可如今天幕的内容,却像一记重锤砸在他的心上。

    “……由于京师所处位置的战略纵深存在明显的短板缺陷,使得‘天子守国门’这一策略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愈发凸显出来——一方面,明朝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式的防线建设方式,疲于奔命地调配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另一方面,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明朝都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

    朱棣的脸色微微发白,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低声自语,声音只有身旁的朱标能隐约听到:“迁都……竟会如此?国都成了边塞前线,虏骑一破长城,便可直逼京畿,震动天下……崇祯频繁调兵勤王,疲于奔命,原来根子在这里?难道……难道我将来做的事,竟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如此巨大的隐患?” 一种前所未有的后怕和疑虑,瞬间涌上他的心头。他第一次对自己未来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察觉到儿子情绪的低落和整个殿内因“永乐迁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弥漫的凝重气氛,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如电般扫向徐达、冯胜等武将:“你们都哑巴了?说说看!这迁都北平,当真是取死之道?咱看那天幕说的,也不尽然!”

    徐达沉吟片刻,率先开口,语气沉稳而专业:“陛下,燕王殿下,臣以为,天幕所言,是果而非因,是末而非本。”

    他指向天幕:“请看,天幕亦清晰指出,关宁防线虽未能阻止清军入寇,但其存在,始终是悬在皇太极头顶的一把利剑,迫使他每次入关,必在关外留下数万精兵防守,且从不敢久留内地。此乃巨大的牵制之力。其关键问题,并非迁都本身,而在于……”

    徐达顿了顿,声音加重:“在于整体防线的布局与协同,更在于指挥调度之人!辽西地势复杂,关宁军火器沉重,骑兵于山地机动力大减,难以迅速支援喜峰口等地。此乃地理限制,非迁都之过。真正的问题在于,朝廷未能根据新的形势,建立起一套高效联动、互为奥援的纵深防御体系。长城防线漫长,需处处设防,而朝廷兵力捉襟见肘,预警与守备废弛,致使虏骑总能找到薄弱之处,一捅即破。”

    冯胜接口道:“天德兄(徐达字)所言极是。皇太极能五次得手,关键在于蒙古借道。而满蒙联姻紧密,此乃皇太极之外交政治手腕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