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京师亢奋,无人领兵!(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天幕的画面,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从血腥狼藉的边关撕下,瞬间切换到了大明帝国的中枢——北京城。令人窒息的血色与绝望被彻底洗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瞠目的、近乎病态的亢奋!整个北京城,仿佛一锅被烧开了的滚水,咕嘟咕嘟地冒着名为“必胜”的狂热气泡。
大街小巷,人声鼎沸。茶馆酒肆里,早已不是品茗论道的悠闲之所,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激昂的演武场。
“怕他个鸟毛瓦剌!”一个敞着怀、露出古铜色胸膛和几道狰狞旧疤的壮汉,蒲扇般的大手把桌子拍得山响,唾沫星子喷了对面人一脸,“瞅瞅边军那群软蛋!那是他们没见识过咱们京营爷爷的厉害!咱们是谁?咱们是跟着永乐爷,把蒙古鞑子从漠南撵到漠北,从漠北撵到北海喝风的神兵天将!”
“就是就是!”旁边一个穿着半旧鸳鸯战袄、头发花白的老卒,眯缝着眼,嘬着劣质的烧酒,脸上泛着红光,仿佛又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岁月,“想当年,在忽兰忽失温,老子就在神机营!永乐爷(在宣德朝之后已经没有人敢再提汉王朱高煦)一声令下,火铳齐发!那动静,天崩地裂!鞑子的马队就跟割麦子似的倒下去一片!瓦剌?哼,毛都没长齐的小崽子,也敢来捋虎须?”他咂摸着嘴,似乎在回味那硝烟与胜利的味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咱们这几十万大军,在京城天天操练,吃的皇粮,穿的皇衣,正愁没地方撒野呢!”一个年轻些的军汉,激动得满脸通红,挥舞着拳头,“瓦剌来得正好!送上门来的军功!砍了他们的脑袋,换银子换田地!”
这股狂热的风暴,迅速席卷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菜市口卖肉的屠夫磨刀霍霍,仿佛下一秒就要上阵砍瓦剌的脑袋;绸缎庄的伙计们议论着大军凯旋后该进些什么喜庆料子;连深闺中的小姐们,都在丫鬟的窃窃私语中,幻想着凯旋而归的英勇将士。一种基于对“永乐盛世”无限追忆和盲目自信的集体癔症,牢牢攫住了这座帝都的心脏。
而这场狂热风暴的中心,则聚焦在几座煊赫的勋贵府邸门前。这些府邸的主人,是永乐大帝留给大明帝国最宝贵的军事遗产——那些曾跟随朱棣深入大漠、饮马瀚海、立下赫赫战功的勋贵子弟。如今,他们大多四五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与精力处于巅峰的年纪,是京营中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画面首先定格在成国公府(朱能之子朱勇府邸)。
朱漆大门前,黑压压聚集了上百名身着崭新明亮盔甲的中下级军官。他们个个神情激动,脸上洋溢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狂热。不知是谁带头,整齐划一、声震屋瓦的呼喊声浪,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府门:
“成国公!带我们出战吧!”
“让瓦剌蛮子见识见识永乐爷麾下儿郎的威风!”
“踏平瓦剌!再建奇功!”
年轻的军官们挥舞着手臂,眼神热切地望向那紧闭的大门,仿佛门后站着的,就是带领他们重现父辈荣光、攫取无边功业的战神。
紧接着,画面切换到英国公府(张辅府邸)。
这里的场面更加宏大!不仅挤满了更多的军官,更有无数闻讯赶来的京师百姓。贩夫走卒、士子文人,将府门前的大街堵得水泄不通。人群如同沸腾的海洋,喧嚣的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
“英国公!老国公!您得出来说句话啊!”
“瓦剌都打到家门口了!您可是跟着永乐爷杀穿大漠的定海神针!”
“求国公爷挂帅!带咱们杀敌报国!”
白发苍苍却依旧腰杆挺直如松的英国公张辅,终于被这汹涌的民意请出了府门。他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目光缓缓扫过下方那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庞,听着那山呼海啸般的请战声。
他看到了老兵眼中对往昔荣光的追忆,看到了年轻军官脸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也看到了百姓眼中对“永乐神话”的无条件信任。这份沉甸甸的期望和信任,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心潮起伏,眼神复杂。他缓缓抬起手。
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喧嚣的海洋瞬间归于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