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君臣相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夏公公一饮而尽,脑门越发热起来,与陈砚道:“陈大人如今有了兵权,已然可以自保,万万莫要怕了他们。你吃的苦陛下都记得,此次这兵权就是陛下力排众议给你的。”

    推杯换盏间,陈砚知道了始末。

    他的请罪奏疏一到京城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徐门一派抓着陈砚作为地方官员竟私自介入军事指挥的过错大肆弹劾,次辅焦志行与三辅刘守仁力保陈砚。

    双方可谓你来我往,争斗不止。

    一向任由两派相争的永安帝此次勃然大怒,大殿之上申斥群臣,并夸赞陈砚神勇,立下大功。

    言官们自是不会就此作罢,竟跑到暖阁痛哭,要陛下切莫乱了祖宗礼法。

    陈砚一个地方同知,如何能越武将之权?

    如此下去,岂不是天下大乱?

    必须严惩陈砚!

    永安帝大怒之下对言官庭仗。

    这一打可是捅了马蜂窝,言官们弹劾陈砚的奏疏如雪片一般往宫里飞。

    打了一个,就会站起来一群。

    永安帝就这般与言官们正面对上。

    如此情形下,永安帝念此前陈砚有献土芋之功,后有陈砚凭一己之力大败倭寇扬国威,便下旨给陈砚封侯。

    圣旨到内阁,却被首辅徐鸿渐给封还了,理由便是:越权该罚不该赏。

    在大梁,内阁若认为圣旨内容不妥,可以将圣旨封还,以此争取皇帝修改旨意。

    首辅强硬,圣旨便发不出去。

    天子与首辅和言官们就这么对上了。

    如此持续了半个月,焦门一连弹劾了徐门五六名官员,天子毫不留情,或贬或杀,朝堂掀起腥风血雨。

    如此折腾了一个月,徐鸿渐入宫求见天子。

    君臣二人谈了些什么无人得知,在此之后,圣旨就变成了陈砚手中的圣旨。

    听闻此事,陈砚起身,朝着北方深深一拜,哽咽道:“君父之恩,臣铭记于心,必倾尽全力相报,万死不辞!”

    夏公公起身,双脚如同踩着棉花一般,可他依旧摇摇晃晃走过去扶陈砚:“陈大人简在帝心,前途无量。”

    此次事后,老祖宗特意叮嘱他莫要得罪陈砚。

    可陈砚毕竟远在地方,与京城相距甚远,不能在陛下面前晃悠,过个几年,天子就会将陈砚忘了。

    为何进士们都想留在京中?

    因在京中才有许多提拔的机会。

    到了地方上,纵使做出再大功绩,若京中无人赏识,就只能在地方上来回折腾。

    天子会忘了陈砚,那徐首辅可不会。

    即便徐首辅忘了,多的是徐门的官员为了讨好首辅对陈砚动手。

    正因此,夏公公来到松奉后更愿意与徐门众人亲近。

    如今朝堂依旧是徐门势大,纵使天子如此大动肝火,最终也妥协了,只封了陈砚一个团练大使,管的还是民兵。

    养军队要花大笔银子,而民兵是没军饷的。

    这也就意味着,陈大人需自己掏钱组建民兵队伍。

    朝廷想足额发出军饷都不易,凭陈大人一人,又能养几个民兵?

    在夏公公看来,这个团练大使远比不上封侯,连陈大人娘亲的诰命都比不上。

    此次君臣相斗,实际是天子输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