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千里寻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王聪说:“真的,我只晓得要找一个人,但就是不晓得是啥子村,也忘记走哪条路。”

    青年人问:“你要找的那个人到底叫啥名字呢?”

    王聪说:“他叫王忠,现在差不多有六十岁了。”

    年青人说:“你找他做什么?”

    王聪说:“他是我老爸,我叫王聪。”

    “啊,你就是我聪哥,你忘记了,我是王川啦,你的亲弟弟。”王川扑上去与王聪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脱眶而出。

    王川请聪哥坐上自己的摩托车,回到街上的家里。斗转星移,亲妈去世多年,只见着街养老的父亲。王川在珠海打工5年,娶了个湖南妹子,回家经营饲料生意,生意红红火火,在新街上买了套房和门市,儿子在新街中心校读书。

    王川用摩托车带着哥哥,在蜿蜒的水泥路行驶了十几分钟就到了老家。王川说到了,可王聪不相信:“那有那么快,以前上街不是要两个钟头吗?”王川笑着说:“那条弯弯的小路都长茅草了,大多数家庭都有摩托车,还有几辆小面包,附近好几口井场开发天然气,老乡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呢!”

    王聪感叹:记忆中的家乡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依稀模糊起来,只有那份乡情留在内心深处,只有那烙饼的香味还在侵扰着鼻子。

    我这次在家里没有见到千里寻亲的王聪,真是遗憾。

    二哥感叹道:要是那小王聪一直跟亲生父母住在老家的话,读大学找工作几乎是天方夜谭,简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人的命运。当时,村上还有人告状,说这王忠卖儿子,挣了一千元现钱。乡上还派干部与公安一道,来调查案情。当时先在他那里开展询问工作。他一开始就给予否定。帮王忠这位老实巴交的特困户说了情。那不是卖儿子,是适当给点抚养费,是人之常情,不必挖孔找蛇打。调查人员还到学校了解了情况,都认为二哥说的是事实。最后,这个案子就了结了,证据不足,不构成违法。王忠一家免于处罚,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对告状的好生气,就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位落井下石的家伙。二哥说:人心隔肚皮。哪里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过去的就让他过去,还想那么多做啥子,多累呀?他对二哥实事求是的态度好感激的。他与二哥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王忠确实命苦。老婆是残疾人不说,不仅不会干活,还经常生病,家里挣点钱都被她花光了,还经常性地欠账,把他整得焦头烂额。就连裤子上拴的腰带,还是自己用的稻草绰成的索索,看起来寒酸得很。

    屋漏又遭连夜雨。冬天里,他老婆在家里烤火,没有把草草整干净,一把火把房子烧了个精光。衣食住行,都成了大问题,连生存都难以维持。眼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居住问题,要找个躲雨的地方。二哥同情王家人,便跟父母商量,看能不能让他们暂时搬过来住在大哥家。因为大哥抛弃了做了多年的手艺与生意,而带着全家人到新疆哈密投亲靠友,房子空着有些浪费。有人住比闲置起要好些,至少物件不发霉。再加上,我们家五十年代经历过大火灾的痛苦的,尤其是二哥是在烈火中被童家大妈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来的,他怀着仁慈之心帮助别人,心里更好受些。

    二哥跟大哥写了一封书信,征求他们的意见。还好,大哥收到二哥的来信后,及时回信,欣然同意王忠一家搬进自己的房子居住,等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再腾出来。只是要求二哥找人帮忙把自己家的重要物品搬到一个房间,腾出空房子方便些,有必须品,比如桌子板凳锅儿罐子可以借用,尽量不要损坏。

    二哥按照大哥的吩咐,进行了处理,请王忠从他拥挤的小弟家搬离出来,来到大院子,与我们成了我们邻居。我们有好吃的,母亲还跟王家端过去,让他们分享一下。

    日子处久了,就看出那王家老婆不仅身体差,脾气也不行,说话不知道高言低语,很容易得罪人。我跟母亲说,这可能跟她久病后心情不好有关系。要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