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心二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岁月转眼到了秋天开学季。现在是老覃当校长,他特许了我父亲代我与学校签定了第三个勤工俭学合同书。为我节省了大笔开支,免去了车马劳顿之苦,我很感激学校领导的人生化管理。现在将学校的财政发的工资部分按工龄向学校投资,我按十年之二十年那个档位上交百分之七十,自留百分之三十作为基本生活费,这也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这三成的工资收入交由父亲支配。最让我高兴的是,在父亲生日那天,还坐了五个席,客人来酒足饭饱,喜气洋洋伴福来。看来,我给父亲寄去二百元生日慰问金,还不够开销。于是我又加寄了二百元,不让他老人家请了客还欠账。三哥种大哥的田地只种了小春,大春就是大嫂自己种植,另外还把我们老人家四个人的田地帮忙种植了,一个女人家,种了七八人的田真是厉害,佩服了。

    父亲身体不行,母亲因七五年参加队里开荒被石头撞成重伤,手痛、胸部肌肉痛,还有胃痛,这也是让人心疼的。可是,年老的父母还喂了大小五头猪,其中有三头肥猪。我先后寄的七百元和八百元钱都收到了,这样加上老幺的一千元,我已经寄回了三千二百元,可是二嫂在来信中还请我给大嫂二嫂借点钱,我确实有些为难。大嫂和二嫂今年秋季大丰收,分别给父母称稻谷六百斤,一年的养老粮,也算是赡养尽孝了。其它的杂粮靠老人在地里种植一些,比如油菜,玉米,红薯洋芋小麦等,维持全年的生活。蔬菜也是种什么吃什么。老幺还不能自立,就靠不着,我尽量满足金钱要请求。可是,这华儿不听话,住在我那间教师宿舍里,不安心读书,每天把那些同学带到宿舍,烧电炉炒好吃的,比那些年轻老师还要享受,这还不说,还想进县城玩耍。他父亲也就是我二哥在家看着修好了门前村道后,又过来打工了,他母亲管不住他,叫我写信教育一顿。这孩子大了,不好管了。从农历八月起,大嫂开始自立伙食,没有跟父亲在一起生活了。要种那么多田,还要看幼子孩子读小学,再加上煮三餐饭,这一天的辛苦,就可想而知了。她就马伏山的劳动妇女典型,靠勤劳的双手,支撑起没有丈夫的家庭。

    我收到了父亲给我寄过来的平儿的身份证,终于可以更名为本名。这样平时叫起来也顺口多了。近大半年时间,他也长到了一米六几高,体重也多了几十斤,名正言顺的小青年,一点也不再象个孩子,没有厚重的稚气。厂里的生活养人,至少比家里好,天天都有肉食,刘闯还经常带他出厂门加餐。

    一天晚上,厂里一群外来工受邀进入省电视台岭南台演播大厅参加《欢乐有约》专题节目,这是第一次到这样的特殊环境,举办劳动法知识竞赛活动,在互动环节,我还抢答了一题,获得了一个精美的电吹风奖品,为厂里的外来工争了光。

    在特别忙碌的日子里,熬夜为厂里写了一篇上千字的简报稿,题目是《学先进,见行动,比奉献》,在街道内部信息里刊用,把厂里的先进事迹宣传出去,提高国知名度。

    在近期,购来一些文学作品,比如《牛虻》等,研读老乡的打工文学小说,熟悉写作套路,在收到《江门文艺》杂志社吴编辑的鼓励信及他新散文集《献给少女的高和远》,我夜读起来,都几乎没有瞌睡。

    我在后勤管理中,有一项业务就是给新招聘来的员工发饭卡。一天三餐,都是打一顿,就点一个黑点,月末最后一餐收回来,数顿餐计扣伙食费。这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原则性与责任心。没有这个饭卡,工人在厂里是吃不到饭的。也许有人要问,怎么不实行免费吃饭,在南方的工厂里大多都实行免费制。我其实刚到也有些纳闷。后来问办公室主任兼人事科长何姐说了,这个冠花厂是国有的,不比那些私人厂家。我也就这么跟新来的姑娘们解释了。有的老职工很聪明的,为了少给生活费,居然在饭卡上用透明胶包裹起来,等打饭点卡后,把透明胶的黑点擦掉,就没有记录的痕迹。我发现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