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你北大的在这干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务,

    但是如果有外来修车的人的话,他们还是会先以外来修车的人为主。

    虽然小马对修理厂的服务很感激,

    但毕竟是第一次来修车,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忐忑。

    一看那边张国强已经开始动手拆车盖,小马也不敢坐着等了,

    他赶紧跟梁仲维打了声招呼,小跑着出了门,跟着过去盯着情况。

    梁仲维独自坐在待客室里,觉得无趣,索性起身四处转了转。

    说实话,

    整个修理厂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挤。

    太挤了!

    整个工作区里就像是小孩子摆积木一样,所有设备和通道都整整齐齐地挤在一块儿,

    除了必须的操作位和转身空间,几乎没有一寸多余的地方。

    不仅如此,修理厂里的设备也让他隐隐觉得别扭。

    在靠墙的一角,他居然看到一节废旧的火车车厢!

    那车厢显然被改装过了。

    装着卷扬系统、活塞杆、还有水平加载臂,

    看着不像修车的工具,反倒像是个简易试验台。

    而在试验台旁边,

    几个穿着棉袄的年轻人围着一堆废旧零件,有的戴着手套翻着零件,有的拿笔在本子上记着什么,还有人跪在地上用卡尺测量尺寸,动作认真得很。

    这阵仗,不像修车工,更像搞研究的。

    再往旁边一看,

    一个戴眼镜的青年正趴在机床边上,面前摆着一堆拆得稀碎的零件,一边量尺寸一边拿铅笔在图纸上画着什么。

    梁仲维好奇的走过去。

    他低头一看,图纸上是一组细密的零件结构图,边上还有不少手写的参数和修改标注。

    “你们修车的还搞研究啊?”

    他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

    青年抬头,一脸憨厚道:“我不是修理厂的,我是北大的,我不修车。”

    嗯?!

    梁仲维一愣。

    “你北大的,怎么跑这来了?”

    青年开口道:“这家修理厂是我们力学系的校外实验点,我们几个在这做课题。”

    说着,

    青年指了指院子里的那些人,道:“那几个也是我的同学。”

    嘶……

    梁仲维低头看了一眼青年衣服上别着的“北京大学”校徽,眼中露出吃惊之色。

    平时跟北大合作的,不是兵工厂就是研究所,大型国有工厂,

    什么时候跑来跟一个小修理厂合作了?

    似乎看出梁仲维的疑惑,青年指了指的大门道:

    “咱们学校和这边合作挂牌的,牌子就挂在大门口呢。”

    梁仲维忍不住走出去,定睛一看!

    果然,

    修理厂大门口,

    “劲霸小汽车维护修理中心”几个黑字下方,赫然挂着一块牌子:

    “北京大学力学系实验点”

    两侧还高高挂着两条横幅,内容分别是:

    “校企联合实践,工学结合育才”

    “标准化配件通用化,助力四化大潮头”

    嘿!

    竟然还真是跟北大搞在一起了。

    梁仲维没吭声。

    他转身又回到屋里,慢慢踱到那几个学生身后。

    只见那几个北大的学生正小心翼翼地用卡尺测量零件的装配角度,一边在旁边记下测量数据,一边讨论“装配偏差是否符合模型设定值”。

    看着看着,梁仲维的神情沉了下来。

    虽然在他的强势介入下,丰南轻工厂与片儿城包装机械技工学校合作建成实训基地,宿舍、岗位和责任人全部落实。

    可真落到实处,情况却远没那么理想。

    按协议,学生应定期进厂实践。

    可实际上,他们大多时间还是窝在教室里画理论图。

    排了整整两个月的课,真进厂操作的次数,却只有两回。

    最要命的是,因为早前轻工厂态度消极,配合得很不到位,导致实训进度一拖再拖。

    眼看教学质量拖了底,技校也急了。

    只得考虑把一部分实践课时外包出去,寻求新的实践单位。

    可眼下这个节骨眼,实践单位可没那么好找。

    一来,很多企业刚从“停产、转产”中恢复没多久,自身都在调整,不愿接学生来添乱;

    二来,不少厂子对“接学生”这种事兴趣寥寥。

    怕出事故、怕担责任、怕耽误工期,还不如图省事自己干;

    三来,部分厂长、车间主任思想还没转过弯来。

    觉得“学生就是麻烦”,还不如去车间找临时工靠谱;

    再加上眼下是年底,各单位都在赶产、清账、报指标,

    哪有心思管外头学校的教学安排?

    所以就算学校再着急,也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新点。

    技校的校长被逼的没办法。

    最近隔三差五就往他办公室跑,打着喝茶的幌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

    但话里话外,全都是盼他出面帮忙牵线搭桥,找个靠谱的实训单位落脚。

    归根结底,绕了一圈,这事儿还是得他梁仲维出面兜着。

    也正因为如此,

    这次调研除了完成常规任务以外,

    更重要的就是得替技校把这个实训单位的缺口给补上,

    趁年底前,把这块谁都不愿碰的“硬骨头”给啃下来。

    可是没想到,他惦念的事情竟然在这小小的修理厂实现了。

    而且实现的不是技校的学生,而是北大的学生!

    这边梁仲维正想着技校的事儿呢,

    忽然听见旁边小马发出一声惊讶:

    “哎,你们这配件还挺全,连我这老款火花塞都有?”

    张国强抬起头,乐呵呵道:“可不是你想的原厂件。”

    “这是我们厂自己画图纸、自己找地方打出来的通用火花塞,好使吧?”

    小马惊讶道:“你们自己造的?”

    “那可不!”张国强眉毛一挑,

    “不光火花塞,喷嘴、垫片我们也都做成通用型号了。”

    “你要换,随时来,咱这都有现货。”

    小马听得直点头:“这真方便!”

    “我们单位以前要换个火花塞,光等件儿就得好几天,现在你这儿来一趟就能换上。”

    “那除了这三个,还有别的通用件吗?”他问。

    “有啊,”张国强拍了拍身边的工具箱,“现在还在设计呢。”

    “我们主任说了,争取明年造上三十种配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