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8章 一张底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部队,而不是作为单独的军事单位来作战。

    这里有人会问,原来佣兵团参加一二八淞沪会战时,同样只是训练了两年的新兵,为什么他们就能第一次上战场就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那是因为当时佣兵团虽然是新兵,但是军官团队却是比较健全,有留苏回来的二十几个军事人才作骨干,又有周文和蒙雨庭对基层军官和士官的精心培养,加上远超日军的装备和战术,更关键的是有周文这个穿越者的上帝之眼作仰仗。

    有了这些基础,佣兵团才能在蕴藻浜大捷中一战成名,在官兵心中建立起了信心和荣誉感,奠定了佣兵团成为强军的基础。

    而李福的补充团却是没有这些基础和条件。

    补充团,顾名思义就是补充主力部队的后备团,本意就是一个新兵训练营,最后这些士兵都是要分散补充老部队的。

    而且江南这边条件所限,周文也没时间和精力顾及到这支作为闲棋的土匪部队,在基层军官的培养方面自然就有所欠缺。

    大战在即,陈万里只能临时从江防大队抽调骨干来担任各级军官。

    而赵青虎的江防大队虽说训练和装备上都要高出补充团不少,但除了一些低烈度的剿匪作战,同样也缺乏上规模的战场经验,可说是陈万里不得已的应急办法。

    但日军进攻浦口的战斗迫在眉睫,陈万里不得不将补充团单独作为一个独立单位拉上战场。

    尽管他之前部署了足够的防御纵深,又采用了远距离打击后就逐步撤退的战术让这些新兵有个适应过程,但还是出现了局部溃退的情况。

    但溃退并不等于这支部队就不行了,在溃退之前他们的表现其实还是值得称道的。

    先不说给日军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而是他们在战斗和撤退时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就是一支部队成军的基础。

    其次是在后来的战斗中,一个连一个连轮换着上去打,这些新兵的表现就越来越好,甚至出现了一些如张狗子这样的尖子。

    而到了现在,在经历了初期的慌乱后,在各级军官的带领下,这些新兵们的表现开始趋于稳定,战斗虽然依然惨烈,但再没有出现慌乱的情况。

    这就说明这些新兵正在迅速成长,军官们也在迅速成长,这就是逐渐成军的表现。

    所谓慈不掌兵,陈万里也只是在心中感慨了一下,就拿起电话,下达命令道:“高团长,你们团留一个连驻守堡垒群,其他部队都派上去支援。今天咱们就在最后这三道阵地上跟鬼子见真章吧。”

    是的,既然新兵们表现稳定下来,就没必要在后方保留两个营的预备队。

    陈万里决定就在鬼子已经打出所有底牌,倾巢来攻的时候,也打出自己的一个底牌。

    让最后的这三道阵地成为鬼子的血肉磨盘。

    陈万里是有这个底气的。

    浦口本就是佣兵团在南京的后勤基地,这几个月来从山西运送来的物资弹药源源不断,不论是武器还是弹药储备都非常充足。

    所以这次陈万里命令打开了仓库,什么迫击炮和机枪你就只管往外搬运就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