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西进南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窸窸窣窣……”

    “朱三!你为何不攻城!!”

    五月中旬、楚州境内……

    眼看着大半个月时间过去,北上的朱温始终还未攻打楚州,迟迟攻不下江都城的黄揆着急了。

    他派遣赵璋北上催促朱温,但赵璋北上并进入楚州后,这才得知朱温并未攻打山阳县,而是占据宝应县后按兵不动。

    得知事情真相,赵璋急匆匆进入宝应县,来到县衙质问朱温。

    对此,已经得知赵璋到来的朱温则是早早坐在主位,眼看着他到来,直接反问道:“某欠缺粮草,没有粮草如何攻城?”

    “某前月二十七日时,便已催促粮草,汝这厮不给某粮,如今还敢来宝应闹事?!”

    朱温拍案而起,怒目逼近赵璋,居高临下道:“莫不是要某率领众兄弟赴死?!”

    “你……”赵璋被朱温这话怼得气抖,但想到北边康承训已经在调集兵马,他不得不忍下这口气道:

    “使君钱粮亦不足,不是已经敕令让汝自给了吗?”

    “自给?”朱温冷哼:“拿什么自给?”

    “汝一路北上,某不信汝看不见这楚州是个什么情况,汝告诉某,拿什么自给?!”

    曾元裕手中兵马不过万余,却需要驻守三个州,故此当南边的宋威惨败并龟缩江都后,曾元裕便命令麾下兵马坚壁清野。

    尽管只是几十里的白地,却难住了朱温,毕竟他带来的军粮并不多,只够大军吃半个月。

    这倒不是他不想多带,而是黄揆只给了他半个月的粮草。

    黄揆的做法,让朱温更为信服谢瞳的谏言,因此他在打下宝应县后,便立即选择按兵不动,准备利用宝应县的钱粮,等待一个机会。

    如今赵璋上门,等同是带着机会上门,所以朱温自然不肯放过。

    他要归降唐廷,但不能给人一种他反复的感觉,而是要让外人觉得,是黄巢逼着他投靠朝廷。

    正因如此,他刚才才会拔高声音,把粮草不足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

    有他开口,加上谢瞳推波助澜,相信三军将士很快就会知道黄揆不给他们军粮,还让他们去送命。

    朱温太清楚下面这群人的脾性了,只要知道没有利益可图,或者前路即死路,他们肯定会选择反复。

    黄巢把自己调出天平忠义军,给自己湖南军来弱化自己,说到底都是因为自己不是他们黄家的人。

    既然不把自己当自己人,那自己也没有必要和他们讲情面了。

    想到这里,朱温冷冷看着赵璋,赵璋想要发作,但考虑到自己只带来了千余人,不是朱温对手,故此他深吸口气道:

    “粮草之事,使君也无能为力,汝若拔营北上,某愿意为你筹措。”

    面对赵璋递来的台阶,朱温却依旧语气僵硬:“不见粮草,绝不动兵!”

    “你!!”赵璋瞪大眼睛,他不敢相信,曾经行为豪迈,看似没有心眼的朱温,如今竟然展露出这样细腻的心思。

    他本想把朱温哄骗北上,再趁机占据宝应县,逼朱温就范。

    如今朱温如乌龟般雷打不动,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好、朱三郎你好得很……”

    赵璋暗自攥紧拳头,冷脸朝外走去。

    朱温见他离去,赶紧叫嚷道:“粮到则动兵,粮不到则兵不动,某不可能让麾下弟兄连口饱饭都吃不到!”

    赵璋脚步不曾停下,头也不回的向南边走去。

    他不是愚笨之人,朱温突然按兵不动,肯定是早有准备。

    他得赶紧返回南边,把这件事告诉黄揆才行。

    “三郎,为何不直接对他动手?”

    眼见赵璋离开,衙门正堂两侧的耳房突然走出朱存的身影,目光看向赵璋消失方向,面露不善。

    朱温闻言,有些心不在焉道:“先生还未有消息传回,只要先生能说服曾元裕举荐某,届时再撕破脸也不迟。”

    “好吧。”朱存有些不甘心,毕竟赵璋常为黄揆出谋划策,如果赵璋察觉不对劲,黄揆调转兵锋来对付他们,那就不妙了。

    想到这里,他不甘心的坐回了椅子上。

    不多时,便有人传来消息,言赵璋率领本部兵马往扬州返回。

    不等二人反应,又有列校风尘仆仆赶来,激动道:“兵马使,先生已经说服曾元裕,曾元裕的奏表已经发往朝廷了!”

    “好!!”朱温闻言眼冒精光而起,朱存连忙作揖:“某带兵去追杀赵璋,倒是可以用他的首级来做表。”

    “不可。”朱温拦住他,朱存不解:“这又是为何?”

    “等朝廷的旨意下来再说,起码要拿些好处。”

    朱温将自己想法说出,朱存闻言恍然大悟,试探道:“三郎你想让黄揆攻破江都?”

    “自然!”朱温没有否认,颔首道:“淮南情况愈发危急,某的价值才越高。”

    “且让淮南继续乱下去,届时才有你我机会……”

    在他话音落下的同时,曾元裕派出的快马也在疾驰赶往郑州,赵璋也在抓紧南下。

    尽管兵马行军不如快马快,但架不住宝应与江都距离太近。

    赵璋南下第三日便抵达了江都,并急匆匆面见了黄揆,将朱温可能有反心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哼!陛下说的不错,果然应该小心地方此子!”

    坐在主位的黄揆闻言,不免拍案而起,来回渡步,思索着如何报复朱温。

    赵璋闻言,更是直接道:“当初就应该把他们宰了,如今哪还有这么多事情。”

    “只可惜眼下这朱三反复,想来必然是投了唐主。”

    “若是朱三投唐主而去,我军北上不得突破,便只有攻打江都,夺取船场与工匠后,南下谋夺江南了。”

    赵璋说罢,黄揆也忍不住骂道:“直娘贼的朱三,若是他真敢投唐主,某定要割了他脑袋!”

    话音落下,他便看向赵璋:“如今不能再拖了,必须攻下江都,夺下船工。”

    “我军水师都被康承训这厮击溃,若是没有水师,我军根本无法占据长江。”

    “传吾军令,明日三军攻城,十日内必须攻下江都!”

    赵璋不敢怠慢,连忙作揖:“末将领命!”

    应下后,赵璋退出牙帐,立马传令三军,宣扬明日攻城,并承诺城陷之后,除官仓外,其余缴获尽皆属于兵卒。

    得知此事,原本还在因为围城太久而颓靡的齐军将士,当即便生出了些许士气。

    翌日,当喊杀声响起,黄揆率军四万猛攻江都城。

    本就只有五千余兵马的宋威,勉强坚守三日后,不得已率舟师向南突围。

    黄揆令人在运河设铁索拦船,而宋威令舟船冲撞,沉船数艘后,宋威带着千余残兵突围进入长江,撤往江南的润州休整,同时飞鸽北上,将江都失陷的消息禀告朝廷。

    运河被彻底切断,这则消息传到河阴后,李漼咳嗽不止,同时召集朝廷正三品以上官员齐聚县衙。

    六十余人齐聚,其中也包括了张议潮这位河陇背景的老臣。

    “唱!”

    “上千万岁……”

    数十名官员唱奏万岁,随后便见李漼被田允搀扶着走出,坐在县衙主位之上。

    他比起几个月前,身形更为消瘦了,最少瘦了三四十斤,连常服穿在身上,都显得有几分松垮。

    左右有宦官端来了两杯蜜水,李漼端起蜜水润了润喉咙,路岩则是趁机面向群臣道:

    “诸镇皆有奏报,淮南镇失扬州,平卢军兵马使宋威撤往润州,仅有残兵三千余。”

    “湖南奏表,高千里下令起运二十万石粮食,然运河受阻,粮难以北运。”

    “浙东奏表,牙将董昌据杭州后,恼怒朝廷不授其防御使,出兵攻打越州(绍兴)、明州(宁波)。”

    “江陵奏表,四月树霜结冰属实。”

    “忠武军都将秦宗权奏表,刘继隆出兵据邓州,宗权已率军破黄贼兵马,收复唐、蔡二州。”

    “徐泗团练使曾元裕奏表,淮南贼军内讧,贼军大将朱温北走,愿归降朝廷。”

    “长安留守刘继隆奏表,忠武军都将秦宗权作乱,驱逐同平章事刘瞻,现已出兵收复邓州,叛将秦宗权东窜,询问是否继续出兵追击。”

    “北都崔使相奏表,河东夏收,六月初二起运四十万石粮食南下。”

    “武牢关康使君奏表,军疲饥饿,难以出兵。”

    路岩洋洋洒洒将各镇奏表纷纷说出,惹得众人头大。

    其中秦宗权驱逐宰相刘瞻,刘继隆出兵讨击秦宗权,结果秦宗权东窜收复唐州和蔡州的消息,更是一团乱麻。

    不过即便是乱麻,随着朝廷派遣去江陵的官员奏表,群臣也大概将整件事情的经过给梳理了清楚。

    说白了就是秦宗权眼见朝廷式微,故意驱逐宰相刘瞻,准备待价而沽。

    不曾想刘继隆出兵,秦宗权连打都没打就跑了,并且向朝廷奏表,把责任推到了刘瞻和刘继隆身上。

    同时江陵府确实在入夏时分发生了树林结冰,作物被冻死的事情,是朝廷误会了刘瞻。

    整件事情被群臣梳理清楚,这其中最无辜的,当属目前被押送到河阴,眼下还在牢狱之中的刘瞻。

    “陛下,臣以为刘相忠心恳恳,此事实属无辜,当官复原职。”

    “陛下、臣附议……”

    堂内数十名官员先后开口,李漼则是低咳几声,也不说话,只是用蜜水润喉咙。

    路岩见状,当即附和道:“陛下,臣以为刘相理应官复原职。”

    李漼闻言,缓缓放下手中水杯,颔首道:“既是如此,便释放刘相,官复原职吧。”

    “只是秦宗权驱逐刘相,此罪又该如何?”

    新的问题提了出来,毕竟刘瞻被抓,起因还是秦宗权颠倒是非,诬陷刘瞻,这才让朝廷怀疑了刘瞻。

    朝廷自然不可能有错,那错的人便是秦宗权了。

    “陛下,臣以为秦宗权毕竟为收复了蔡州和唐州,也算是将功抵过,相信即便是刘相,也不会为难他的。”

    “再者,宗权粗率武人,性格率暴鄙吝,情有可原。”

    路岩主动开口引导舆论,这让堂内的官员面面相觑,不知道该随从路岩,还是应该为刘瞻报仇。

    张议潮站在人群中,心里却如明镜般清楚。

    秦宗权手中兵马不少,如今又占据唐州和蔡州,如果朝廷能趁机收复陈州、颍州,则可将黄巢拦腰斩断。

    黄巢若是有准备,恐怕已经在拉拢秦宗权了。

    如果朝廷这时对秦宗权论罪,必然将秦宗权推向黄巢。

    因此为了大局,眼下最好的结果就是让秦宗权功过相抵,不再继续追究下去。

    路岩虽说贪婪无度,但大局还是有的,他很清楚大唐倒下,自己就没得贪了。

    正因如此,他才会主动开口维护秦宗权……

    想到这里,张议潮忍不住在心底叹了口气,同时想到了远在长安的刘继隆。

    关东的惨状,他如今已经见到了,故此近来时时想起刘继隆曾与自己说的那些话。

    如今看来,大唐即将倾倒,似乎只有刘继隆才能接任天下。

    “陛下,臣附议……”

    三品以上官员中,不乏有大局观的官员,他们都清楚眼下不是追究秦宗权的时刻。

    因此在路岩开口后,他们便纷纷表态了起来,而其他官员则是纷纷沉默。

    “既然如此,暂授予秦宗权蔡州刺史兼防御使之职,令使相萧邺尽快操练兵马,好生治理唐州。”

    李漼暮气沉沉的说着,话里话外都是将秦宗权限制在蔡州,同时收复唐州。

    唐州被王仙芝、黄巢、秦宗权霍霍不堪,眼下估计也没有什么人口了,秦宗权也不会为了一个唐州和朝廷翻脸,算是李漼能想到的最好结果了。

    至于刘继隆占据邓州的事情,李漼没有说,群臣也很有眼力见的没有提及。

    反正这几个州已经被黄巢和王仙芝打烂了,刘继隆想要就给他吧。

    眼下当务之急是围剿黄巢,而非得罪好不容易和解的刘继隆。

    如此想着,李漼继续开口道:“传旨,以张思泰为天平军节度使,置义胜军于浙东,辖杭州、越州、明州,以董昌为节度使。”

    局面如此,李漼不得不安抚作乱的天平军和浙东军,同时对于南边的高骈,他也决定释放些善意。

    “传旨,以高骈暂制洪州,编练水师,防备黄贼南下。”

    “裁徐州团练,置感化军,辖徐泗四州,以曾元裕为节度使。”

    “朱温反正,深明大义,赐名全忠,以其为楚州刺史兼任防御使。”

    “令曾元裕、朱全忠二人整顿兵马,待北粮南运后,出兵收复淮南诸州。”

    “再传旨给宋威,以其为浙西行营招讨草贼使,以浙西钱粮募兵操训,不可让贼军南下侵犯江南。”

    李漼三言两语间,便把诸镇眼下的问题给安置好了。

    不过这都是他拖了太久的结果,若是早早处理,便不需要集中处置,弄得人一团乱麻了。

    群臣这么想着,但心里却不敢说出来。

    李漼眼见局势随着大雨结束而好转,似乎脸色都跟着好了些,目光看向萧沟。

    “萧相,夏收已然开始,定要保障钱粮起运足够。”

    “诸如江南等处,钱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