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诸葛亮开海陆双丝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bsp;  使西方的金银币大量流入中国。

    此外,西域特有的作物,也是中原没有,或者不多的。

    如: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黄瓜、大蒜、胡萝卜等。

    更别提价格昂贵的宝石、香料了。

    当然,这是经济角度。

    政治角度上讲,大汉开辟丝绸之路,并设立西域都护府。

    本身就是再增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干预他国内政,能够起到牵制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

    种种好处,都使得诸葛亮下定决心,约见西域诸国使者。

    而西域诸国得知中国从内乱中恢复过来以后,也是纷纷遣使进献。

    龟兹使者以手抚胸,操着一口相当流利的汉话:

    “……大都督明鉴。”

    “车师六国商队近年屡遭鲜卑劫掠,驼铃惊散于大漠。”

    “闻天朝重定雍凉,特请复开河西道。”

    言罢,击掌三声。

    随从抬入缠枝葡萄纹银盘,玛瑙般的吐鲁番葡萄堆迭如紫晶。

    哈密瓜切片盛于冰鉴,寒雾氤氲间恍见天山雪影。

    这些都是西域特产。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道:

    “昔亮在交州督造楼船,与身毒人泛海通商,宝石换丝绸,象牙易越瓷。”

    “今陛下诏令重开陆上丝路,自当复设西域都护府。”

    “然商队往来,须以景元钱为通货,不得以物易物。”

    这便是诸葛亮敏锐的政治嗅觉。

    第一时间提出,重开西域都护府,保护你们西域诸国可以。

    但贸易结算,必须用汉朝货币。

    只有稍微了解一点现代经济学的,便知道采用他国货币结算贸易,对货币国有多大好处。

    一旦西域诸国大量采用汉朝货币,这就可以使得汉朝不断使用剪刀差,薅西域诸国的羊毛。

    这可比你打仗掠夺,来的好处多得多。

    打仗还要死人,破坏生产。

    而通过贸易剪刀差,却可以让你实现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诸葛亮话音方落,诸使者相视愕然。

    于阗人沉吟道:

    “我沙漠诸国,多是以物易物。”

    “若采用天朝货币,这……”

    他不敢继续说下去。

    但其想表达的肯定是,万一你们又内乱了,景元钱作废。

    那我们此前手里囤积的汉币不也跟着作废了吗?

    那我到时候找谁要钱去?

    当然了,

    这些人还没有意识到一旦使用了汉币结算,到时候汉朝便可以通过大量发行汉币来薅西域诸国的羊毛。

    这使者话未竟,便被诸葛亮出声截断:

    “……汉钱流通处,即王化所及处。”

    “都护府铁骑旦夕可至疏勒河,护商队如护雉卵。”

    语毕,即令侍从抬出新铸钱范。

    青灰陶模上写着“季汉景元”四字篆文如龙蟠曲。

    众使者面面相觑,良久,方才向诸葛亮作揖道:

    “既如此,请大都督容我等下来商议商议。”

    “……当然,亮已备好酒宴,请诸位下去好生歇息吧。”

    待使者退至偏殿享用炙驼峰后。

    李严自后堂转出,他问诸葛亮道:

    “大都督,如今魏逆尚在蜀地虎视眈眈,朝廷又减少了军事补助。”

    “我们维持现在这支关中军队,尚且吃力。”

    “何来余力经营西域?”

    “更别提设立西域都护府,去保护他们的商队了。”

    诸葛亮微微一笑,引他至廊下。

    时值暮云四合,终南山风掠过未央宫残垣,带来渭水潮气。

    “……正方且看。”

    孔明羽扇遥指西市,胡商正在毡帐间交易锦缎。

    “昨日龟兹使团以三百匹大宛马,换走武功县全年的桐油产量。”

    说着,他又从袖中取出算筹。

    “若设敦煌互市,岁得商税可养一万精骑。”

    “若控于阗玉矿,则弩机枢轴不虞匮乏。”

    李严蹙眉,忧心忡忡说道:

    “倘鲜卑人出兵劫掠……我等不也得分兵前去保护么?”

    “正欲其来!”

    诸葛亮拊掌,唇角微微扬起。

    “鲜卑掠商队则诸国请兵,我军西进便名正言顺。”

    “昔班定远三十六骑定西域,今亮欲以商队为饵,引狼出洞而歼之。”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他并不打算在西域都护府设立重兵。

    这既是处于后勤的考量,也是出于政治考虑。

    就如当年班超在西域时,他打仗,其实主要还是用的西域诸国的联军。

    汉兵反而出的很少。

    这便是政治影响力。

    由于西域诸国都服汉军,所以汉军的出现,便可以把西域诸国拧成一股绳。

    让他们团结起来出一支军队。

    翌日辞别,鄯善使者忽以汉宫礼顿首:

    “卑职祖父乃永平年间汉使随员,临终犹念长安柳色。”

    遂解下腰间革囊,倒出数十枚锈蚀的五铢钱:

    “此乃祖传钱币,今物归天朝。”

    五铢钱虽然已经在季汉不再使用,但也算是一种“文物”了。

    诸葛亮俯身拾起一枚,见钱文隐约可辨“光武”二字,不觉有些潸然。

    “将之收起来吧。”

    诸葛亮递给身旁的李严,发出一声慨叹。

    “西域都护府的重新设立,也断了魏国想要连通河西走廊的联想。”

    “这在战略上,对我们有利。”

    ……

    东海之上,千帆竞渡。

    孙权独立船头,望着远处渐显的青山轮廓,心中百感交集。

    一年前。

    汉军破建业,吴国覆灭。

    他率八千部众并家眷仓皇出海。

    一年之中,他们辗转南洋诸国,受尽漂泊之苦。

    也幸好孙权此前重视远洋贸易以及造船业的发展。

    有着远洋底子,使得他们还没有迷失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

    但过去一年,他们漫无目的漂泊着,也是吃尽了苦头。

    由于缺乏物资和淡水,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过上劫掠南洋诸国的日子。

    都快混成“海盗”了。

    “……大王,前方探船回报,确为夷州无疑。”

    周胤近前禀报,声音嘶哑。

    身为周瑜之子,本当是个意气风发的水上都督。

    可一年多的海上漂泊,昔日威风凛凛的东吴上将。

    如今却面容枯槁,浑身黢黑。

    孙权抚栏远眺,但见这夷州岛上山峦迭翠,林木葱郁。

    海岸线曲折蜿蜒,隐约可见溪流从山间奔涌入海。

    “传令各船,寻平缓处靠岸。”

    “让将士们做好准备,小心土著袭击。”

    “喏!”

    周胤领命而去。

    船队缓缓靠近海岸线,最终在一片宽阔的沙滩附近下锚停泊。

    时值夏末,

    岛上树木繁茂,奇花异草遍布山野。

    海鸟群飞,走兽奔窜于林间,确是一派蛮荒景象。

    孙权率先登岸,双脚踏上夷州土地,不禁长叹:

    “漂泊多日,终得片土可栖身矣!”

    忽听林中呼啸声起,数百土著手持石斧竹矛,从林中冲出。

    他们身披兽皮,纹面赤足,呼喝之声怪异难懂。

    将登岸的吴人团团围住。

    “护驾!”

    吕范大喝一声,拔剑而起。

    吴军将士迅速结阵,将孙权及家眷护在中央。

    双方剑拔弩张,气氛紧张至极。

    孙权却挥手制止将士:

    “勿要动武!我等是客,他们是主,不可无礼。”

    他缓步向前,对着土著首领拱手施礼,言道:

    “吾等自中土而来,遭难漂泊至此。”

    “愿借宝地暂歇,绝无恶意。”

    土著们面面相觑,显然不解其言。

    孙权命人取来船上携带的丝绸、铜镜等物,赠与土著首领。

    首领初时疑惧。

    后见这些外来者态度恭谨,礼物精美,终于面露喜色。

    呼啸数声,土著们纷纷放下武器。

    是夜,

    吴人在海滩上燃起篝火,与土著交换食物。

    土著以芋、薯、山猪等物相赠,吴人则以船上所剩不多的米粮回馈。

    虽言语不通,然比手画脚,倒也相处融洽。

    随行谋士张悌进言道:

    “主公,观此夷州,地广人稀,土地肥沃。”

    “若能在此开辟基业,休养生息。”

    “他日或可重振旗鼓,反攻中土。”

    孙权颔首道:

    “……孤正有此意。”

    “漂泊海上数月,八千部众,大量染病。”

    “不能再继续漂流海上了。”

    “此岛虽蛮荒,却可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所。”

    次日,

    孙权命孙静率精壮之士千人,沿河勘探地形。

    又命程普之子程咨领文官数人,记录岛上风物气候,绘制地图。

    自己则带着吕范、张昭等重臣,与土著进一步交往。

    不数日,孙静回报:

    “沿此河上行十里,有平原地带。”

    “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筑城垦荒。”

    程咨亦禀报:

    “此岛气候温和,林木茂盛。”

    “多樟木、楠木,可造船建屋。”

    “山中多见硫磺,河边沙中可见金沙,物产颇丰。”

    孙权大喜,遂决定在此建立据点。

    命名为“东安”,寓意东土安身之所。

    筑城之初,吴人与土著难免冲突。

    有吴兵伐木过界,毁土著祭祀之地。

    亦有土著窃取吴人工具粮草。

    孙权严令部众:

    “我等客居此地,当尊重土人习俗,非不得已不得动武。”

    又命人以丝绸铜铁等物与土著交易土地。

    划定界限,互不侵犯。

    某日,土著大首领率众前来,指名要见“白面首长”。

    孙权出见,大首领以手势表示西山有凶族。

    常来劫掠,请吴人相助。

    吕范谏言说:

    “大王,我等新来乍到,不宜卷入土人纷争。”

    孙权却道:

    “……不然。”

    “欲在此长久立足,需与近邻结好。”

    “助他们即是助我们自己。”

    遂命周胤率五百精兵,助土著击西山部族。

    吴军虽久经海难,装备不全。

    然从中原军阀这个怪物内卷房里杀出来的,即便是战败者。

    出了中土,对外那也是随便乱杀。

    别的不说,

    仅是吴军的战术阵法,便不是土著能敌的。

    不出三日,

    吴军大破西山部族,俘获百余人而还。

    土著大首领感激不尽,与孙权杀白马为誓,结为兄弟。

    又划地五十里赠予吴人,允其自由垦殖。

    自此,

    吴人在夷州站稳脚跟,筑城垦荒,与土著贸易往来。

    传授农耕技术,换取山中特产。

    不过半年,

    东安城初具规模,房舍井然。

    田野青绿,已有小小气象。

    就在汉朝把中心集中在开辟丝绸之路,以及赈济河北蝗灾之时。

    孙权则在东安大会群臣于新建府衙之中。

    酒过三巡,孙权不禁泪下:

    “忆昔江东基业,三世之积,毁于一旦。”

    “今偏居海外蛮荒之地,实乃权之过也。”

    张悌进言:

    “……大王不必过于自责。”

    “昔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夫差雪耻。”

    他刻意把“灭吴”说成是“灭夫差”,以此来避嫌。

    又接着说道:

    “今我等虽偏安夷州,然带甲之士犹有三千。”

    “船舰尚存百余。”

    “夷州地肥物阜,若经营十载,必能恢复元气。”

    “且观天下之势,汉虽强盛。”

    “然曹魏未灭,两国相争,未必无隙可乘。”

    孙权拭泪称善,遂命造大船。

    训水师,广垦荒,积粮草。

    又设学堂,教土人子弟中原文字礼仪。

    开采硫磺金沙,与过往商船交易。

    甚至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船队,靠着此前漂泊南洋的出海经验。

    让他们南下吕宋、暹罗,建立贸易往来。

    以为夷州提供其缺乏的物资与资源。

    在孙权等人的努力下,

    东安城已发展成为有万余人口的大聚落。

    汉夷杂处,市集繁荣。

    吴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

    夷州开始出现水田耕作,丝织、制陶等工艺也逐渐传播开来。

    某日,

    海风猎猎,吹动孙权已有花白的须发。

    孙权其实还很年轻。

    但由于亡国之痛,兼之一年多的海上漂泊,使得他压力巨大。

    几乎是一夜白头。

    此刻终于寻得个安身之地,他的目光却愈发锐利。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江东霸主。

    海天相接处,朝阳正喷薄而出。

    照亮了这片蛮荒而富饶的土地,也照亮了这群漂泊者新的希望。

    “只有孙氏不灭,血脉尚存。”

    “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回返故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