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相父!相父!相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李翊将刘备的手书缓缓收起,心中风起云涌。

    此刻,他总算明白为何刘备要严令张飞,务必亲手将此手书交给自己。

    万不许假手他人了。

    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君父,甚至一个男人。

    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男子,他是不会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的。

    唯独在李翊面前,在这封手书中,刘备向他的子玉展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内心一定是无比煎熬、无比难受的。

    这封手书的行文模式,也不是往常刘备的风格。

    通常刘备在与李翊写信笺时,虽时时提及旧情,但多是作为一个君主正常聊工作。

    唯独这次不同以往,刘备放下了自己齐王的身份,放下了作为君主的架子。

    仅仅以一个老朋友、老兄弟的身份,跟李翊聊了聊自己的心里话。

    他对李翊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将内心里想说的话一股脑地全倒了出来。

    李翊指节轻叩刘备手书,帛上“如鱼得水”四字墨迹犹是那般亮眼。

    窗外春雨敲檐,击落冬雪,竟似当年徐州夜雨一般。

    “玄德公……”他长叹一声,惊得案头烛火摇曳。

    袁莹手执团扇,掩唇近前,轻声问:

    “……未知夫君意下如何?”

    呼。

    李翊长舒一口气,将书帛放在案上,答,“当问稚子本心。”

    在古代生活十几年,其实李翊的思想多少已经受到些影响了。

    但饶是如此,他相比本地土著而言,他的思想仍算开明。

    至少在择父方面,他觉得还是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如果孩子本身不愿意,那苦恼的不单单是孩子。

    还有父亲……

    于是转过身去,蹲下来与刘禅目光平视:

    “世子可愿拜我为父?”

    阿斗尚年幼,七岁的孩童此刻揪着衣带嗫嚅,不知如何作答。

    身后的张飞小声提醒道:

    “阿斗,忘了三叔昨夜与你说的话了么?”

    刘禅一抬眸,缓声道:

    “阿……阿斗……愿、愿意……”

    “王后之意?”

    李翊目光一转,又看向袁瑛。

    袁瑛素手抚过腰间玉佩——正是当年李翊所赠之信物。

    此玉本是一对,李翊将其分作两半,给与姊妹一人一个。

    持此玉佩,便无人敢来侵扰她们。

    “若无妹婿,妾与莹妹早殁于乱军之中矣。”

    “阿斗……”

    她突然哽咽,看向孩子。

    “这孩子自幼少见父颜,今能得天下奇才之教诲……”

    “呜……”

    话未尽,泪已湿了半幅罗帕。

    李翊见此,忽然拔剑。

    左右一惊,却见他将衣襟的袍袖给割了下来。

    李翊手持断帛,缓缓走至刘禅身前,沉声问:

    “再问一次——可愿?”

    袁瑛急推幼子后背,刘禅终于伏地叩首:

    “儿臣愿拜相父!”

    恰有春雷劈落,照得李翊面上阴晴不定。

    他缓缓蹲下身子,将那截青缎缠在刘禅腰间,语重心长地说道:

    “古有‘割袍断义’,今日本相‘系袍结亲’。”

    “此衣襟乃天子赐服,今系汝身。”

    “望汝记得,这衣带缠身,便如为父教诲当时刻在心。”

    “锦袍虽贵,终需束带方显威仪。”

    讲到这,李翊顿了顿。

    将青缎结得更紧了些,沉声说道:

    “若他日行差踏错,为父解此衣带时,便是恩断义绝之日。”

    这话说得很沉重,连张飞听到这里时,心尖儿都跳了一下。

    刘禅虽不能完全明事理,但这个年纪已有自己的心智。

    或许在他看来,这只是大人们在“教”他做一下事。

    但直觉告诉他,这件事非常重要,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李翊俯身逼视,语气加重:

    “既认相父,可知规矩?”

    孩童瑟缩着点头,略作沉吟,又挺直腰板:

    “儿臣……儿臣明白……!”

    “善!”

    李翊突然提高声量,“既然如此,日后逃学嬉戏之举,万不可再行。”

    “否则不用汝父,吾之戒尺亦不长眼。”

    话落,又一指门外,那里是李治、李平在院子里玩耍。

    “不信,你去问这二子。”

    “当年逃学嬉游,手还在否?”

    刘禅闻言,轻咽了口口水,连道再不敢了。

    袁瑛见此,突然上前,将刘禅往李翊跟前轻轻一推:

    “先生尽管管教,这孩子如有不到之处,该罚也得罚。”

    常言道,至亲规过,虽善而见恶。

    外人劝善,虽苛而蒙纳,此乃人情之常也。

    意思就是,

    有的人啊,明知道家里人是为你好,但你就是会觉得他们烦。

    而同样的行为,换成是外人,就会觉得他们是在关心你。

    袁瑛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

    刘备要是严加管教孩子,袁瑛就会觉得你当父亲的不关心儿子。

    换成是李翊严加管教,她就会觉得这是在关心阿斗。

    这叫安全岛效应。

    次日。

    寅时三刻,十二名玄甲力士已列阵阶前。

    各执金钺、玉斧、彤弓等仪仗用品。

    阿斗正式开始拜李翊为相父。

    袁瑛亲自为刘禅梳着角髻,以五色丝缠发,低声道:

    “阿斗,好孩子。”

    “你相父是青云之士,天下士人之冠冕。”

    “既然拜其为父,见之当见汝父,切不可失了礼数。”

    微微一顿,又道,“日后当好生跟着相父学习课业,不能再似往常那般贪玩好游。”

    袁瑛颇有一种要送儿子“出嫁”的感觉,恨不得把这辈子想说的话全说了。

    很快,李翊正襟危坐于案上。

    刘禅赤足踏着素席,趋步走近。

    袁莹手捧铜盆,向行洗手礼。

    然后行献贽礼。

    刘禅将自己作为世子的一些贵重物品,精挑细选出来。

    当然大部分都是昨晚袁瑛这个母亲替他把关,帮忙拣选出来的。

    李翊目光扫过礼品,仅仅只取了束脩一条。

    余者令袁瑛收回,此谓“取薄纳厚”之意。

    然后是授戒礼。

    刘禅跪在地上,向李翊恭敬行礼:

    “请相父训诫!”

    李翊手执戒尺,轻击刘禅左肩,即戒骄矜。

    又轻击其右肩,即戒怠惰。

    最后轻点其眉心,即戒愚昧。

    此为三戒礼。

    诸礼行罢,李翊正式成为刘禅的相父。

    既收阿斗为义子,李翊端坐于案前,唤刘禅至跟前来。

    “……阿斗,为父现在要教你的第一件事,就是责任。”

    “什么是责任?”阿斗问。

    “责任是贯彻汝之一生的物什,吾不愿强加于汝身。”

    “奈何汝须明白,自汝降生以来,便有此责任在两肩之上。”

    “此汝父与吾所必须教你之事。”

    言罢,李翊命人取来纸笔,令阿斗执笔写字。

    “现在,汝当修书致歉汝父。”

    见幼童懵懂,乃抚其首叹道:

    “痴儿,岂不闻‘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父之爱子,非止舐犊之情。”

    “汝父乃万民君父,非独汝之父也。”

    “其日理万机犹念汝学业,其心可鉴。”

    话落,李翊取来一面铜镜,照住刘禅,问:

    “此何人也?”

    刘禅怯道:

    “是……是儿臣?”

    “错!”

    李翊将镜子置于案上,铿然有声:

    “此乃未来齐王!”

    “我大齐之万里疆土,他日皆系于汝肩。”

    “大齐千万子民,亦汝之子民。”

    “若汝德不配位,将来何以继大统?”

    讲到这里,李翊的语气变得异常严肃,似乎对此事非常看重。

    几位“小母”也都场,甄宓也不例外。

    她望着李翊的神情,惊讶地发现,李翊眸中竟有一丝……一丝恐惧?

    甄宓掩住嘴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个意气风发、算无遗策的天枢先生,此刻在提到阿斗能不能继承大统一事时。

    内心里竟流露出了一丝恐惧?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只见他手执礼剑,铿然作声。

    “汝父课业之严,实为宗庙计也。”

    “血脉所系,社稷所托,岂可不慎乎?”

    “若德不配位——”

    讲到这儿,剑锋忽一指窗外,“则祸起萧墙,甚于魏师百万!”

    见幼主茫然,李翊又叹口气,俯身解喻道:

    “外寇犹可堑壕御之,内蠧实难堤防。”

    “譬若金城汤池,自毁则童孺可陷。”

    “非是汝相父大言欺人。”

    “吾视天下鼠辈,如同草芥耳。”

    “外贼虽有百万,亦弹指可灭,不足为惧。”

    “然,吾不惧外敌,唯患内忧耳。”

    “阿斗,你能明白相父的意思么?”

    李翊语重心长地问。

    刘禅惶然拜道:

    “儿臣定当勤勉,不负相父教诲。”

    李翊见此,眉头紧皱,只是叹了口气:

    “储贰之教,非徒立志可成。”

    “吾辈唯尽人事,以听天由命耳。”

    这下,殿内的人都不淡定了。

    凡是与李翊相处过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从未想过这辈子,居然能听到李相爷喊出听天由命这句话来。

    李翊的意思,就是他会尽力而为。

    大家一起努力去尝试,努力让阿斗成为一个合格的创二代。

    李翊聪明一世,可唯独在这件事上,他没办法对未来做出判断。

    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料一个孩子的未来轨迹。

    生老病死,心态变化,这些都是有影响的。

    而偏偏刘禅的身份摆在这里,由不得李翊不努力。

    因为一旦他失败了,那么他与刘备合力建立起来的齐国江山。

    将很有可能陷入一场浩劫中去。

    倒不是说这场浩劫便挺不过去,但它肯定是要远比曹操难对付的多的。

    正如李翊所说的那样。

    外敌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人内斗!

    自己人如果团结一致,不管来多少敌人,他都会被打倒。

    可自己人一旦开始内耗,不用外敌出手,它便会自己瓦解。

    这才是李翊所恐惧的点。

    因为这种事,庙算如他也不可能避免。

    从古至今,也还没见着那个王朝完美避开过这一点。

    讲完大道理之后,李翊便督促刘禅开始写信向父亲道歉。

    然后又转过来开导袁瑛。

    “王后,恕臣僭越。”

    “只是臣适才所言之事,未知王后明白否?”

    袁瑛抬眸,泪痕犹新:

    “妾非是不知大丈夫当心怀天下,然阿斗终究是骨肉。”

    李翊又将案上的铜镜取来,置于其前。

    “请王后观此。”

    镜中映出袁瑛憔悴玉容,李翊以指轻点:

    “此非寻常妇人,乃齐国国母也。”

    又取金印示之,苦口婆心地说道:

    “此印亦非寻常饰物,乃万民之托。”

    “王后与玄德公,譬如日月并悬。”

    “王上临朝理政,王后母仪六宫。”

    “若因私情废公义,则朝野何依?万民何仰?”

    袁瑛素手微颤,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李翊冲一旁的袁莹使了个眼色,袁莹会意,捧着一本古书便走了出来。

    来到姊姊跟前,柔声说道:

    “阿姊,你看这里。”

    袁莹以手指典籍。

    “昔卫姬谏齐桓公罢游猎,樊姬阻楚庄王纳郑女,皆不以私情害国事。”

    “今阿姊贵为王后,作为国母,当母仪天下。”

    “倘若将来因溺爱,致世子荒废学业,他日史笔如刀……”

    话未毕,袁瑛已掩面而泣。

    “妾知罪矣!”

    李翊与袁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