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算才华,总是我胜人,今胜昨。于往事,应思索。于前路,随漂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是夜,月白风清。

    李翊缓缓走出书房,袁莹迎面走来。

    回头望一眼李翊身后,不见治儿跟出来。

    乃轻启朱唇,出声问:

    “……夫君,治儿可曾认错?”

    李翊一挥衣袍,道:

    “吾已稍加训诫,说了他两句,想此子正于房中自我反省。”

    “孺子可教,终当有成。”

    “愿夫人勿忧。”

    袁氏闻言蹙眉,有些愕然地说道:

    “以妾观之,此子性过刚强,不若阿斗温顺。”

    “阿斗闻过则改,从不顶嘴。”

    “妾甚愿吾子效之。”

    “若得子如此,妾更复何求?”

    显然,比起李治跟刘禅两个孩子的性格,袁莹更喜欢后者。

    因为阿斗知错就改,从不顶嘴。

    这使得他少吃了很多苦。

    反观李治,性子太倔,如不把道理跟他讲明白,他是绝不会认错的。

    在袁莹看来,这样的性子实在是太傻了。

    先甭管对错,你先向你父亲低头认个错,免了罚不好吗?

    何必去白白受那个罪过呢?

    你父亲是多强势的一个人。

    普天之下除了刘备之外,他向谁低过头?

    同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袁莹觉得自己的两个儿子就是不如姊姊。

    这让当妹妹的自己脸上有些挂不住。

    念及此,袁莹不禁白了李翊一眼。

    因为她陪伴孩子们的时间最长,按理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应该由她来主导。

    可李翊即便是处于百忙之中,都依然要出面来主导孩子的教育。

    在大是大非上,袁莹完全插不上话。

    最后把李治教成了这样,袁莹觉得这就是李翊的锅。

    “哼~”

    袁莹伸手掐了掐李翊的胳膊。

    “怎么?”李翊问。

    袁莹嘟起嘴,“妾总觉得,夫君教子之道,似有未妥。”

    “治儿自幼倨傲,长此以往,将来若之何?”

    “譬如今夜,阿斗早早承认错误,免遭累乏。”

    “反观治儿,坚持己见。”

    “不仅耽误你的时间,还致父子一同受累。”

    “此非你之过乎?”

    平时总被李翊教育,袁莹今日总算捉到了他的不是。

    也学他平日的模样,反过来教育自己的丈夫。

    “将来再教安儿之时,夫君切勿复如是。”

    “当由妾身来教育,不然……”

    “哼。”袁莹望他一眼,轻哼,“恐二子俱为夫君所误也。”

    不想袁莹竟向李翊来争夺三子李安的教育权了。

    闻及此言,李翊反倒抚掌笑出了声:

    “善哉!夫人今日终得以训夫耶?”

    正说时,刘禅跟袁瑛迎面趋步走来。

    袁莹已经带刘禅吃好晚膳了,顺道再过来看看李治怎么样了。

    檐下风灯摇曳,映得少年面色如美玉。

    李翊乃整襟肃容,吩咐道:

    “世子既已食讫,当速寝歇息。”

    “明日尚有早课,可莫迟误了。”

    刘禅踟蹰片刻,望一眼书房,又望一眼李翊两口子的神色。

    袁莹面色和善,而李翊则是一脸严肃。

    犹豫一下,还是壮着胆子问道:

    “……相、相父,阿若现在何处?”

    “你们打算如何处置她?”

    此言一出,袁莹与李翊同时对视一眼。

    袁莹轻掩朱唇,柔声笑道:

    “阿斗,此事不是汝小孩该过问的。”

    “听相父的话,回去睡觉罢。”

    “可是……”

    刘禅还似再欲开口。

    李翊乃沉声说道:

    “正如你姨母所言,阿若之事不是你该问询的。”

    “你也不必知道。”

    哦~

    刘禅听话地点了点头,牵着母亲的手唯唯而退,背影颇见怏怏。

    袁莹见状,乃轻拽夫君衣袖,埋怨道:

    “夫君也真是,何故如此厉色以待阿斗?”

    “妾观此子,既知悔过,犹存赤子之心。”

    “譬如寒梅,经霜雪而香味愈烈。”

    “此非佳儿,孰为佳儿?”

    袁莹对刘禅的品性赞不绝口,她就喜欢这种听话的孩子。

    并且刘禅承认错误以后,还不忘初心,关心一下阿若。

    一码归一码,说明这孩子品性是不坏的。

    李翊负手望月,但见——

    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摇灯动玉生辉。

    默然良久,方才缓声叹道:

    “夫人须知,教子如砺剑,过柔则不利。”

    “吾对治儿的教育一直很满意。”

    袁莹黛眉一扬,露出惊讶之色。

    “满意?”

    “这孩子脾气如此倔强,屡屡出言顶撞于你。”

    “你反倒还觉得满意?”

    李翊颔首,扬唇笑道:

    “治儿虽然性刚似铁,然自有铮铮铁骨。”

    “其虽与吾抗辩时,言辞激烈,然持之有故,理据分明。”

    “足见此子胸中自有沟壑,能担当,能自立主见,实为佳事。”

    “诚非寻常孺子可比也。”

    李翊还是很欣赏儿子的骨气的。

    因为他觉得这孩子有担当,有自己的想法。

    并没有因为畏惧相权与父权,就赶快伏首认错。

    他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的。

    不管这个思考是对是错。

    一个八岁孩童能做到这一点,就令李翊已经十分满意了。

    袁莹轻轻蹙眉,以手拨弄柳枝,幽幽道:

    “妾只恐其刚愎自用,将来自误。”

    “这不是你一直担心的事么?”

    李翊笑道,“经此一事后,吾反倒不太担心了。”

    “哦?夫君此言何谓?”

    袁莹愈发不能理解李翊的想法,感觉他的思路总是与常人相异。

    “阿斗秉性善良,又知错能改。”

    “难道这不才是继承家业该有的品性么?”

    李翊一捋颔下胡须,摇了摇头。

    “夫人误矣。”

    “适才难道不见阿斗又来问阿若之状乎?”

    “说明此子并非是真心悔过。”

    “其不过是惧吾责罚耳,故早早认错。”

    事实上,从李翊一开始惩罚两个孩子时,阿斗就已经想认错了。

    只不过李翊一直不说话,一直不问。

    他想认错也没机会。

    待罚磨了两个时辰的墨后,李翊才开口问知错没有。

    所以刘禅第一时间就赶紧承认错误了。

    李翊缓步走到院中,手指一株刚长出来的幼松,说道:

    “吾观治儿如见此松——”

    “虽枝干虬曲,然破岩而立。”

    “假以时日,必成栋梁。”

    话落,李翊转头看向袁莹,心情竟似十分舒畅。

    “其实吾之教子,不论文也好,武也好。”

    “在我看来,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那什么是最重要的?”袁莹问。

    “是责任!”

    李翊斩钉截铁地回答,“责任”两个字振聋发聩。

    “我在这孩子身上看到了担当,看到了责任感。”

    “这是我最希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品质。”

    “诸子之中,治儿身上已有此质也。”

    “此正吾所欣赏者也,其性情虽然执拗。”

    “可若使良师导之,循循善诱,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其实,要继承好家业能力强固然很重要,但首先最应该具有的品质是责任感。

    继承人如果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那不管他能力多强。

    李翊都情愿将家业交给一个庸才。

    “倒是阿斗么……”

    李翊眉头皱起,“这孩子虽然善良,但缺乏自己的主见。”

    “其太容易被人左右了。”

    “倘若今日他敢与我抗辩两句,我反倒要对他另眼相看。”

    袁莹扑哧一笑,忍不住娇声骂道:

    “你这人也真是奇怪。”

    “治儿顶撞你,你欣赏他。”

    “阿斗听你话,你反倒觉得他没自己的想法。”

    “教旁人知道了,可不笑话你么?”

    李翊却表情严肃,郑重其事地说道:

    “你哪里知晓?”

    “家业越是庞大,越是需要后来者有担当,有主见。”

    “否则,必然生出祸患来!”

    “我李氏不过是千万家中的一员,而阿斗将来要继承的可是万里河山。”

    “如何能够不慎重?”

    “……此,正吾所深虑之事也。”

    一直以来,对刘禅的争议都非常大。

    吹他的人,能把他捧成齐桓公的盖世明君。

    贬他的人,却又能把阿斗踩成一个昏聩无能,啥也不懂的傻子。

    其实面对这种争论,估计刘禅本人听到了都会付之一笑。

    刘禅既不是明君,也不是昏君。

    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正常人罢了。

    如果纵观刘禅的执政生涯,会发现他前中后期的风评也有所不同。

    这其实就跟刘禅用的人有关系。

    他前期放权给诸葛亮,诸葛亮治蜀,风评好。

    中期任用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董允,风评还过得去。

    后期不知道用谁了,就放任费祎、姜维、谯周等人内斗。

    自己就重用宦官黄皓,沉迷享乐,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属下的争端。

    如何将本就弱小的蜀国团结起来,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我们所熟知的“带投大哥”,写出《仇国论》的谯周。

    其实他曾经劝过刘禅,要省减游观增造,要励精图治。

    并陈述了“弱能胜强”的可能性。

    咱们是打逆风局,再不搏一搏还有啥希望?

    但刘禅对此并不感冒。

    通过这件事你便能看出,即便是谯周人家当年也是想卷一卷,想跟刘禅一起再拼一拼的。

    可刘禅自己摆烂,领导自己都放弃了。

    谯周这些人还有什么努力的必要呢?

    这其实也符合刘禅“不折腾”的性格。

    所以对于刘禅的评价,

    他手下人好时,他评价就好。

    他手下人差时,他评价就差。

    他一辈子都活在刘备与诸葛亮给他搭的框架之中。

    这孩子真的很听话,真的做到了刘备临终前的遗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诸葛亮《出师表》里推荐的人才,向宠、费祎、蒋琬、董允等良实,刘禅也真的全部重用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