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爷让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却说曹操既克成都,在稳定住局势以后,并不打算留着刘璋这个政治隐患。

    便派程昱去将之除掉,幸得张任及时发现,找到刘璋,力劝他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刘璋无奈地摊了摊手:

    “今吾已非益州牧矣,诸郡皆已面降曹魏,吾更复何往?”

    “恐甫一出府门,即为魏人所执也。”

    刘循侍立在侧,从旁劝道:

    “.父亲,纵如此,我等又岂可坐困于此,以待毙乎?”

    张任满脸焦急,不时地望一眼窗外,快速说道:

    “主公宜速行!迟则祸至矣。”

    刘循也在旁侧催促,劝刘璋赶紧离开。

    刘璋满脸苦涩,大声叫道:

    “诸公勿吵!容我仔细考虑考虑。”

    诶呀!

    张任却等不了了,径向前扯住其袖。

    此时驿馆外马蹄声碎,火光渐近。

    张任麾下偏将已率死士二十余人破门而入,齐跪请曰:

    “魏人欲加害主公,乞速移驾!”

    刘璋尚犹豫间,张任喝令:

    “取主公常服来!”

    亲兵急取葛巾皂袍,张任亲手为刘璋更衣。

    忽闻喧哗声愈近。

    “事急矣!”

    张任劈手打灭烛火,背起刘璋便走。

    后窗跃出时,刘璋腰间玉带钩挂窗棂,张任拔剑斩之。

    将士扶刘璋上青骢马,张任亲自执辔。

    行至南门时,被一队士兵拦住去路。

    张任视之,乃蜀将张翼也。

    张翼同为益州本土将领。

    出于安抚需要,曹操基本上没动蜀地将领的官职与兵权。

    当然,张任这种忠心耿耿的除外。

    曹操第一个就是拿他开的刀,剥了他的兵权,以防后患。

    由于只削了张任一人,其余将领不仅无事,且大多升官。

    所以众人明面上还是臣服了曹操。

    “吁~~”

    张翼勒住战马,向张任一拱手:

    “吾奉曹公之命,在此把守南门。”

    “君欲何往?”

    张任以鞭指曰:

    “如今成都方陷,伯恭便欲卖主求荣乎!”

    张翼一皱眉头,犹豫一下,到底是喊出了那句,“放行!”

    “将军!”

    众副官赶忙凑上来,小声提醒张翼说道:

    “倘使曹公知晓,必然问罪!”

    张翼颔首,闭上双目,沉沉地点了点头。

    众副官明白了张翼的意思,只得无奈叹口气,传话小兵道:

    “快放行!放行!”

    南门打开,张任赶忙带着刘璋等众,迅速出城。

    未过多久,程昱已经率兵追到南门来了。

    时东方既白,程昱勒马问张翼道:

    “将军可见着刘季玉否?”

    张翼按剑而立:“确系末将放行。”

    左右将校闻言,无不色变。

    他们暗想张将军为何如此实诚?

    东南西北四处大门,都有将领把守,程昱未必便知晓是他们放的。

    如今你主动承认了,以曹操的性格,我们岂会有好果子吃?

    程昱却佯惊说道:

    “将军奉命在此把守南门,却私自放走刘季玉。”

    “不畏曹公降罪耶?”

    张翼苦笑着摇了摇头,无奈叹道:

    “吾未能随主死节,保守成都军民,已负大罪。”

    “若再卖主求荣,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先主!”

    言罢解下印绶掷地,“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张翼内心其实也很矛盾,他既乐于见着有人使蜀地焕然一新。

    但君臣一场,又不忍心见着刘璋死。

    只能说要怪就怪刘璋昨晚刚好从他这里过,若不然,他断不会犯此低级错误。

    “哈哈哈。”

    不想程昱不怒反笑,抚掌赞叹:“将军真义士也!”

    遂下马拾印,亲手为张翼佩回:

    “魏公素重忠义,必不相负。”

    “将军义气如此深重,魏公一定不会怪罪你。”

    于是将此事回报给了曹操。

    “哦?”

    曹操得知后,面露难色,“人跑了,没能捉住?”

    程昱则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魏公不必着急,如今益州其他诸郡皆已招抚。”

    “可传令各郡太守,将道路封锁,不许放过。”

    “料不是人人都似张翼一般,敢私自放走刘璋。”

    “那张翼如何处置?”曹操问。

    “如今蜀地初定,人心不宁。”

    “似张翼这般心怀旧主者,不在少数。”

    “今正好借此机会,勉其忠义,重加赏赐。”

    “以此来大结蜀人之心,时日一长,蜀人自然归附矣。”

    曹操从其言。

    即命取黄金百镒、蜀锦千匹相赠。

    张翼得赏,面北而谢。

    ……

    至于刘璋这边,他们连续奔走了一夜,人困马乏。

    “循儿,我们这是到哪里地界了?”

    刘璋疲惫不堪,坐在一个岩石旁边,用扇子使劲扇风。

    刘循正在河边打水,闻得刘璋喊声,持着水碗走了过来。

    “父亲,咱们到巴郡了。”

    言罢,将手中的水碗递给刘璋。

    “此去江州,还有一段路程。”

    “父亲,先喝碗水解解渴罢。”

    刘璋望一眼水碗,慨叹道:

    “这是河水吧?”

    “这我可不喝,我要喝蜜水。”

    刘循一怔,道:

    “父亲权且暂忍一时,等到了江州,见着严太守之后,再喝蜜水不迟。”

    “唉,好罢。”

    刘璋接过水碗,将河水一饮而尽。

    他是真的渴了。

    一碗喝罢,仍觉不够,又让刘循去再打一碗来。

    这时,张任也走了过来,他适才正在查看地图。

    “主公,末将已命人去知会一声巴郡太守严颜了。”

    “此人已经答应,愿意配合我们举兵起事,助主公重返成都。”

    刘璋闻言,挥了挥手,拒绝道:

    “大势已去,仅靠一巴郡,如何能够重夺益州。”

    “况益州百姓,皆因我而陷入战端,吾又岂忍再造杀业?”

    这……

    张任一时愣住。

    倘若领导本人都选择摆烂躺平了,那当属下的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这时,刘循已将第二碗河水打好,走上前来。

    “张将军,我也觉得父亲所言有理。”

    “曹操势大,今已占据主动权,仅靠巴郡一地,绝不可能东山再起。”

    “而且听闻曹操已遣心腹之人,到给地郡县任职。”

    “此举无疑是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

    “我料此时江州,已有曹魏宗室人员在那里了。”

    “此去投严颜,无异于自投罗网。”

    “万一有错,非但连累严将军,我等也定会再次落入曹贼之手。”

    张任便问,“那公子有何建议?”

    刘循一凝眸,沉声说道:

    “这几日,我思考再三。”

    “以为只有投奔荆州一途而已。”

    “荆州诸葛孔明,向来对我西川友好。”

    “我西川使者到荆州也是备受礼遇。”

    “今诸葛亮总督荆州军政,兵精粮足。”

    “又离此间最近,我想唯有去投荆州,才有可能躲过曹操的追杀。”

    “说不定,还能借助荆州兵,助我等收复西川之地。”

    张任不待刘循说完,霍然起身,腰间佩剑撞得甲胄作响:

    “公子此言差矣!”

    又转身对刘璋一拱手,说道:

    “主公岂不闻‘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刘璋手中的水碗盏微颤,溅出几点水渍,不明其意。

    张任手指东南方向,沉声道:

    “当年刘备派诸葛亮下江南时,也扬言说要助刘琦公子,收复荆州。”

    “可今日如何?”

    言至此,一拳击在石墩,震落其间积尘。

    “而今,荆襄九郡已尽归诸葛孔明矣,刘琦公子安在?”

    “诸葛亮虽然对西川友好,但其只是怕我等倒向曹魏罢了。”

    “今若往投之,必为其所制,如弈者之棋子耳。”

    “正如刘琦故事,主公切不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啊。”

    刘璋搁下水碗,叹道:

    “玄德乃吾宗室兄弟,同为景帝之后,岂有害我之理啊?”

    又一指山河大地,感慨:

    “今四海虽大,除荆州外,更有何处可托残躯?”

    张任单膝跪地,铁甲铿然:

    “主公!刘备绝不会真心实意助我等收复西川之地。”

    “好了——”

    刘璋烦躁地一挥手,拂袖而起,正色道:

    “吾意已决,就这般定了。”

    “即刻去投荆州,见诸葛孔明。”

    在投荆州方面,一向暗弱的刘璋,此刻态度却很坚决。

    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张任的提议,就是利用巴郡为根据地,重整山河。

    但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张任亦或者是刘循,都没有刘璋看得明白。

    刘璋清楚,益州的核心领土就是蜀郡、广汉一带。

    一旦这一中心地带失去,益州任何地盘都不可能是成都的对手。

    至于巴郡,那就更不可能了。

    因为这里生活的主要是巴人等少数民族,他们其实一直不服刘璋的统治。

    当年张鲁割据汉中时,就曾联络巴族首领,一同对抗成都。

    如今见刘璋丢了江山,巴人幸灾乐祸还来不及。

    哪里肯助他“复国”?

    张任见刘璋心意已定,只得无奈地一拱手:

    “既如此,任当以死相随!”

    休整过后,张任命军士尽换平民服饰。

    途经涪水,见两岸蒹葭苍苍。

    刘璋竟不知为何悲从中来,忍不住垂泪,哭泣道:

    “西川之地不为吾所有矣!”

    众人相视一眼,无不默然。

    ……

    河北,邺城。

    这日,李翊正如往常一般,于衙署内办公。

    忽然,甄尧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他面色沉重,小心翼翼地朝李翊一拱手:

    “禀丞相,张卫拒绝了相府的提议,不愿成立五斗米道弘化司。”

    “嗯?拒绝了。”

    李翊眉头皱起,将毛笔搁在案上。

    适才甄尧提到的张卫,正是那位五斗米教的教主、师君张鲁的弟弟。

    自汉中被曹操夺下来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氏家族的机会。

    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

    其传播范围之广,不仅仅是在三辅地区,甚至包括北方与中原地区。

    这其中也自然是包含有李翊所在的河北了。

    因为河北人口稠密,经济繁荣。

    对于这一片区的米教传播,张鲁也是相当重视,派出了自己的亲弟弟张卫来负责。

    而张鲁本人呢?

    他则是住在雒阳,这里也是米教新的教会中心。

    至于河北政府对于张卫的到来,以及其所带来的米教,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答案是持包容的,甚至是宽容的态度。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张氏在汉末是非常得民心的。

    因为汉中的地缘位置好,四处闭塞,受到的战乱影响很小。

    兼之张鲁的德政,汉中俨然是汉末的一个世外桃源。

    等于张氏家族,在汉朝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据后世统计,在汉末人口大减的情况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